理论教育 202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俄罗斯列宁研究成果

202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俄罗斯列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0年俄罗斯学界发表了诸多纪念列宁的文章。国内学界译介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俄罗斯的列宁主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作为革命家的列宁和作为改革家的列宁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康德拉绍夫认为列宁的辩证法是社会过程的辩证法,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杰出的贡献。从这些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学界讨论列宁思想遗产的三个路向。列宁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具体

202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俄罗斯列宁研究成果

2020年俄罗斯学界发表了诸多纪念列宁的文章。它们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列宁的思想形象,强调了列宁思想前后的一致性,而且从辩证法、帝国主义理论、群众观等方面具体讨论了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国内学界译介了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俄罗斯的列宁主义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西方“列宁学”批评列宁的一个基本路向就是将十月革命前的列宁与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对立起来。舍甫琴科回击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列宁有两个形象:一是职业革命家,这是十月革命前;二是伟大的改革者,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革命家的列宁和作为改革家的列宁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作为革命家的列宁批判了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他指出了俄国的“时代叠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列宁认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只有在外部灌输的条件下,才能在工人那里产生。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形成了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建设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不是简单地倒退,而是开启了通向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列宁一边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边根据苏维埃俄国当时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建设方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这个探索过程对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6]

列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推进了资本主义批判,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作出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和垂死的判断。这个论断常常遭到西方学界的诟病。讨论列宁的思想遗产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布兹加林分析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首先,列宁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和向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并指出这个矛盾造成了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雇佣工人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其次,列宁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指出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阶段是市场向晚期资本主义转变的必然阶段。最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垄断和金融资本特征的揭示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布兹加林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列宁的四个发现:其一,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其二,垄断资本主义是破坏商品生产和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三,帝国主义的制度性特征和金融资本问题,其四,资本主义的中心与外围的矛盾。[27]巴约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体制性危机视域下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他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三个阶段。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体制性危机。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见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延迟性特征,但列宁的著作中包含了两个具有启示性的因素:一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二是在垄断中形成了非经济的、官僚主义的关系。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并不是要驳斥马克思和列宁,而是要在社会学视角下,作出更详尽的考察。[28]

辩证法是列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拉绍夫认为列宁的辩证法是社会过程的辩证法,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杰出的贡献。唯物辩证法不仅表现为客观世界中的客观规律,而且表现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康德拉绍夫具体分析了社会过程辩证法要素。一是历史性原则,社会辩证法关注的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这就决定了研究社会现象不能局限于普遍的视角,而要从具体的、当下的经验出发。二是总体性原则,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是结构-功能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辩证分析必须坚持总体性原则。三是反映或表达原理,反映原理表达了社会辩证法的本体论要求。四是超意识机制,辩证法并不仅仅是一种反应机制,还是一种积极创造世界的意识。辩证法是解放的科学,具有社会批判性的解放功能。社会辩证法主张积极的革命主体重返社会历史实践,恢复了社会实践辩证法中的主体性。作者认为,这些原则的“重奏曲”赋予了列宁辩证法未过时的现实性。[29](www.daowen.com)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列宁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无疑是人民群众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胜利。布拉芙卡认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第一,列宁的革命实践证明了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第二,在理论层面上,列宁阐述了革命、国家和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第三,列宁争取了革命群众的思想支持,促进了他们的历史觉醒。革命群众是新现实的创造者。个体参与到反抗异化的斗争中,参与到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在布拉芙卡看来,今天讨论列宁的群众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其一,群众观的世界观意义。群众观是对有神论世界观的否定。一般而言,今天俄罗斯人的世界观大都建立在有神论基础上。这种世界观认为上帝是万物的本质,否定人是客观存在的,对人民群众非常漠视。其二,群众观的现实意义。当代俄罗斯人处于社会现实的畸形状态之中,很难理解“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的思想。其三,群众观的文化意义。“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思想,包含了列宁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方法,但它不被所谓“开明者”知识分子所接受,还因为这一思想意味着一种组织纪律原则,这是他们最不可接受的。[30]

从总体上说,2020年国内学界主要关注了俄罗斯纪念列宁的代表性论文。从这些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学界讨论列宁思想遗产的三个路向。一是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的角度,阐发列宁的历史贡献。列宁把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起来,既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开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两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对于当代世界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具有启发意义。二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阐发列宁帝国主义批判的时代价值。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特征,预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纪念列宁不能否定列宁的历史功绩,而是要沿着列宁给出的方法路径继续前进。三是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角度,阐发列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列宁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具体的、历史的、总体的、超越的辩证法,是在实践中确立主体性的辩证法。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相辅相成。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无论是在世界观,还是在方法论上,都仍具有现实意义。

2020年学界对西方其他国家纪念列宁的活动关注不多,这是有客观原因的。我们可以从齐泽克的一次访谈中看到这一点。齐泽克说,各种公开辩论会不邀请我参加了,我在期刊上想发表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看法越来越难。他们对我这种态度,其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谈谈马克思也就算了,研究列宁有点儿过分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意识形态、西方学界对列宁的敌意甚至是拒斥的态度。这种敌意态度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面对这种拒斥态度,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自身的列宁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