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采茶舞曲与泰顺》:娴熟乐理知识揭秘!

《采茶舞曲与泰顺》:娴熟乐理知识揭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越剧评论家李惠康于1990年3月9日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此文发表后,在上海、浙江、江苏乃至北京等戏曲界、新闻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化艺术报》为此特辟专栏,陆续选发来自各地的文稿展开讨论。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舞曲与泰顺》:娴熟乐理知识揭秘!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发源于浙江嵊州,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建有专业剧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80多个越剧团,上万个业余剧团。在海外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有“中国第二大剧种”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1953年底,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摄成功,上映后,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纪录;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多次供各国政要和记者观赏,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国际舆论对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怀疑由此冰释。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于越剧唱腔。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

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家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他们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在1980年前后取得2亿票房(那时票价也就2毛钱左右),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自此,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遍大江南北。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的著名演员明显区别于“上海六大流派”的独特唱腔风格,推出浙江省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作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传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80年改革开放初,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轨,全国专业戏曲界首次恢复评奖制度。1984年前后,浙江越剧界掀起小百花热潮,上海越剧界的青年演员在各种广播、电视大赛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等活动中,纷纷脱颖而出。越剧评论家李惠康于1990年3月9日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上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一文,此文发表后,在上海、浙江、江苏乃至北京等戏曲界、新闻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化艺术报》为此特辟专栏,陆续选发来自各地的文稿展开讨论。沪、浙越剧界还为此联合举行大型研讨会,对越剧的新老交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越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地探索。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浙江越剧团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享誉海内外。在芬兰演出时,以一曲《蝴蝶恋人》(即《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得欧洲人如痴如醉,引得芬兰总统夫人潸然泪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演出,从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他们用自己完美的艺术,在那里掀起了令人目眩的“小百花旋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际日报》的消息说:“这个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剧团在演出前的确不知道美国的观众会有什么反映,但是伴随终场的热烈掌声,说明了美国观众和华人不只是看懂了戏,而且也为剧情和演员的精湛表演所深深打动。”(www.daowen.com)

滩簧。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早名“弹簧”,形成于江浙一带。汉族传统曲艺的一个类别,由唱昆曲的“清客串”形式发展而来。有前滩与后滩之分。唱《弹簧调》及昆曲中某些曲牌,如“醉花阴”“风入松”“山坡羊”等,称前滩;后发展为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曲为主的,称后滩。内中仍以“滩簧调”为基础,作为基本调,后又发展了多种板式,成为通俗性曲艺。约在20世纪,在江浙一带又发展成戏曲。有常州武进滩簧、杭州滩簧、宁波滩簧等七八十种滩簧剧种,盛极一时。虽然滩簧类戏曲盛行,但唱滩簧的曲艺,仍活跃于江浙城镇及乡村。滩簧调结构以“起板、平板、紧板、叠板、落板”板式变化为特色,其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多为上下句体结构;其次是“紧板”,每句分逗,且以固定音型作伴奏;“叠板”多为每句落音相同的连续一句体,用于较紧凑的情绪抒发;“起板”及“落板”施以一字多音长乐句,抒情性颇强。有时只用“起、平、落”的形式,颇为灵活。

江南丝竹。丝竹之名由来已久,丝竹是指制造乐器的材料采用“丝为弦发音,竹为管发声”。《诗经》里记载着29种我国古代乐器,并按周制,按原材料分为“八音”,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几千年来我国民间音乐及宫廷音乐中,凡采用丝及竹为材料的乐器演奏,如琵琶、三弦、胡琴、扬琴、筝、匏……其演奏风格多属文静、幽雅、抒情、流畅,俗称“丝竹乐”;用金属为材料制成的各种锣、钹、铃、钟,以及用皮革制成的鼓,木头制成的板,再加上唢呐、笛等吹奏乐器,因音量较大,演奏风格多属粗犷热烈,俗称“吹打乐”,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

1952年11月,在上海西施公司四楼东亚饭店一客房内,丝竹名家卫仲乐、王昇之、程午嘉、杨大钧、潘怀素、秦鹏章、周大风、傅蒙等聚集一堂。大家认为将丝竹乐统称丝竹不太合适,故王昇之提议用“江南丝竹”名,卫仲乐后又补充“不是长江以南的江南,而是指苏南、上海、浙东及浙北”,这个建议当场全部同意。1980年由上海先成立了“江南丝竹研究会”。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组织。因此,江南地区中以上海的丝竹乐组织及活动最有影响。当时有一批丝竹爱好者,从20世纪初起,基本上每日在城隍庙湖心亭“春风得意楼”活动,使演奏技艺越来越精细,乐曲也逐步得到丰富和提高,曲目更精练及集中。当时号称“丝竹八大曲”的有《老六板》《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四合如意》《欢乐歌》《云庆》。另由上海大同国乐会柳尧章从琵琶《夕阳箫鼓》移植改编《春江花月夜》,所以说上海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但从曲目的丰富上,其他地方也有几支,如杭州的《小霓裳》《高山流水》;绍兴的《龙虎斗》《平胡大起板》;宁波的《文将军》《武鲜花》;苏南的《倒八板》《紫竹调》等。不过均不及上海“丝竹八大曲”加《春江花月夜》来得普及和有影响。

///周大风辅导江南丝竹乐队。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江南丝竹的特点大致是“花、细、轻、小、活”五个字,即华彩、细腻、轻松、小型、灵活。他的乐器配伍,主要是洞箫竹笛二胡、琵琶、扬琴、月琴、双清、三弦、笙、碰铃等,近年来加入了筝及秦琴、大阮、大提琴等。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运用,高音悠扬清远,低音含蓄婉转,音色醇厚圆润,常用打音、倚音、赠音、震音、颤音等技巧润饰旋律。二胡弓法饱满柔和,力度变化细腻,左手惯用透音、带音、左侧音和勾音,尤以各种滑音技法,构成江南丝竹细腻清秀、明快健朗的个性。乐曲多来自中国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典曲牌。

传统的江南丝竹只有单行旋律谱,演奏时根据各人所奏乐器性能及个人演奏习惯,对主旋律作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加花、减花、翻高、翻底、填隙、抢板等。丝竹艺人也有艺诀“胡琴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三弦当板压,扬琴一蓬烟”“偷加停连滑淡浓,八仙过海显神通”,这些都是说大集中里允许小自由,也是构成“支声式复调因素”的方法之一种。周大风表示,随着乐谱的发展,乐曲在配器上也有向多声部发展尝试,但只要不失江南丝竹主要的华彩多变的旋律特点,都应该受欢迎。

五声徵调式。在音乐中,调式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过去时代的音乐,基本上多属单纯调式音乐的范畴。只有在20世纪初叶起,因德彪西、勋伯格等作曲家的提倡,才开始有“多调式音乐”。

调式的本质意义,实际上是人们在音响的刺激下,心理上稳定与不稳定的一种感觉。它表现在曲调进行及和声连接中的动与静的关系。调式的主音属于静音,属于稳定性质,其他都属于动音,属于不稳定性质。在动而思静、静而思动的心理作用下,动与静不断交替,这就推动了乐思的发展。假如说一支乐曲只有动音,没有静音,就好像在半空中悬挂似的,使人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和归属感。反之,如果只有静音无动音,将使人听起来感到四平八稳,显得单调无味。因此,只有时动时静,动静相偕,欲静又动,欲动又静,才显得有对比,有统一,有运动,又有暂时止息及完全止息的妙处。

另外,调式与音阶有莫大关系,调式总是建筑在音阶之上,以音阶为基础的。因此,就有五声调式及七声调式之分。五声调式在中国发展得成熟多样些,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各调式音列中的首音称“调式主音”,属该调式的静音性质,使人感到有稳定的意味,其他则为动音性质,说明乐思进行尚未结束。在中国的江南地区以五声音阶为多,如《采茶舞曲》。中国汉族音乐中,各调式的音列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