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场馆进课堂:拓展学生发展时空和途径的课程探索》

《场馆进课堂:拓展学生发展时空和途径的课程探索》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我校梳理了已经实践和将要探索的校本课程,将学校的校本课程系列分为三类。学校自主开发了12门校本课程,对接16门国家课程。例如,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篮球”对接体育教材中“篮球”的教学内容。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篮球课,纳入课表;编写“宝山实验学校篮球训练教程”校本课程,成立男女篮球队,每周定期训练,多年来连续获得区级比赛冠军,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场馆进课堂:拓展学生发展时空和途径的课程探索》

(一)校本课程实践和探索的萌芽阶段——形成四大活动板块

进入21世纪,为了贯彻“二期课改”实施三类课程,开发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体验性、研究性的校本课程,我校号召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我校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自己擅长的学科进行延伸,同时参与实践活动的探索,如校园文化科技节和合作单位引入的课题研究等内容。2012年初,学校开发了围绕素质教育和学生兴趣特长、有利于学生课程参与和个性发展的四大板块活动,并逐渐探索和形成校本课程。

板块一,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中

学校充分挖掘已有德育资源,整合创新,开发了本校少先队品牌活动“成长记忆”。

这是一项重视情感体验的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活动以每一位儿童团员、每一位少先队员的“成长记忆”为主线展开,从一年级戴上绿领巾到九年级毕业,九个年级,九项活动,九种含义(见表1-2所列)。

表1-2 成长记忆课程主题

学生在“成长记忆”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成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质,体验人生;在活动中习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信、情、意、行的统一。“成长记忆”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中体验了成长的快乐,“成长记忆”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成长记忆”活动将感恩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成长记忆”活动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

板块二,寓“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培养于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校依托每年举行的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以“人文校园,健康快乐”为宗旨,开展“创新科技节”“魅力艺术节”“健康体育节”“快乐读书节”“名师讲坛”“智慧学科竞赛”六大板块、二十多项主题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见表1-3所列)。

表1-3 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

在“校园文化节”,我们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活动。“校园文化节”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活动,也是展示学生才艺的舞台。它为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也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舞台。同时,“校园文化节”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学校教育机制,课程开发应当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板块三,寓“兴趣特长、个性发展”培养于拓展性学习活动中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持续的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所长和学科知识储备,寻找资源,探索学科延伸学习和实践活动,开设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个性发展”。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宽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探究型课程是着眼于健全人格,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学校陆续开设了七十多门拓展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见表1-4所列)。

表1-4 我校拓展型课程一览表

在参加拓展型课程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很多在基础型课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逐步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也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学生选择课程的过程,也是促进自主选择能力提升的过程。学校开设几十门课程,对学生的选择能力也是一种考验,从最初“不知选啥”到“选我喜欢的、想学的”,再到“选我将来需要的、可以派用处的”或“可以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境界提高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拓展型课程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拓展空间,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舞台,为学生的潜能发挥创造机会,为学生的梦想实现增羽添翼。

板块四,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于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培养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是学校教育的追求目标。

学校充分利用本市优质科普场馆、博物馆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将它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并陆续开发了“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活动——走进场馆”探究型校本课程(见表1-5所列)。

表1-5 教育基地活动探究场馆和探究活动主题

在走进场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发展的时空和途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探究方法,倡导接受与体验、发现、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注重学科与学科的联系整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学校配合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活动开发了《学生学习手册》和《教师指导手册》,配合场馆教育开发了用于课堂教学的校本教学材料《走进场馆——探究型课程学习包》。

(二)构建校本课程系列阶段——探索三级校本课程系列

依据上海市教委2004年11月颁布的《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我校总结了前一阶段四大板块活动实施的经验和不足,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系列”。

2015年,我校梳理了已经实践和将要探索的校本课程,将学校的校本课程系列分为三类。

1.基于国家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以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基于国家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了“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而异”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在国家课程中找到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即学生升学基础和个人素养养成的结合点,自编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了12门校本课程,对接16门国家课程。

例如,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篮球”对接体育教材中“篮球”的教学内容。我校充分挖掘“篮球”这一项目,编写六至八年级“宝山实验学校篮球”校本课程。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篮球课,纳入课表;编写“宝山实验学校篮球训练教程”校本课程,成立男女篮球队,每周定期训练,多年来连续获得区级比赛冠军,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体育(篮球、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

再如,劳技学科的校本课程“丝网花”对接劳技教材中“丝网花”的教学内容。美术学科的校本课程“超轻泥塑”对接美术教材中“超轻泥塑”的教学内容。

学校陆续开发了“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中国结”“爱满天下”等拓展型课程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喜爱。(www.daowen.com)

另外,学校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个性化培养,编写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2.基于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主要是学校开发的拓展型课程,编辑了《宝山实验学校拓展型课程手册》

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充分挖掘教师潜能,自主开发了内容丰富的限定拓展型课程与自选拓展型课程。为了方便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我们编辑了《宝山实验学校拓展型课程手册》,具体介绍了适合我校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六十多门课程的设计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

这些课程分为六大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劳技类、人文类、学科类。

体育类开设了游泳、篮球(男)(女)、快乐长绳、无线电测向、定向越野、花样跳绳、花样球操、健美操、国际跳棋、快乐五子棋、羽毛球、乒乓球围棋

艺术类开设了茶艺舞蹈昆曲、民打、版画简笔画、合唱、丝网花。

科技类开设了电脑世界动画欣赏、小记者、摄影、卫生小常识、悦读、小小气象员、OM、我爱汉字美、心理健康辅导、信息科技。

劳技类开设了饰品制作、我爱折纸十字绣、手工制作、毛线编织、不织布DIY、中国结、手工制作、超轻黏土制作、中式生活实践、西式生活实践、无土栽培。

人文类开设了综合文科、走遍世界。

学科类开设了巧算24、日语、诗歌朗诵、书法英语卡通行、我爱ABC、英语万花筒、我+数学=聪明、我爱玩扑克、小青蛙讲故事、英语小记者团、名著欣赏、故事大王、课本剧、英语短诗朗诵、英语听力训练、英语经典电影欣赏、英语歌曲欣赏、卡通动画配音、英语片段欣赏及表演。

我校全体学生通过九年的全覆盖学习促进了综合素养的全面形成;我校全体教师,人人参与课程开发,人人做新课程的实践者。学校的拓展型课程立足学生成长,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基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主要是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了学校四大特色课程

(1)德育课程

我校德育课程分为活动性德育课程、认知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三大板块:

A.活动性德育课程:设计了“成长记忆”核心价值观教育九大系列活动课程。在活动开展之前,相关教师会开展“仪式教育”“亲子教育”“科学教育”“感恩教育”等。

B.认知性德育课程:学校自编《遵规守纪明理自信 好习惯伴我健康成长》行规校本教材,在每周校班会课上使用。

学校自编《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六年级新生入学手册》作为学前培训、新生教育校本教材。学校自编了《一身正气 志存高远——上海市宝山实验学校》学校简介手册,全面介绍了宝山实验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

C.实践性德育课程:“向三百六十行学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每年暑假,学校都组织学生开展“向三百六十行学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我体验制度,包括联系单、活动方案、体验内容、自我评价、活动感悟等,用相应的标准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如今,学生足迹已遍布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

(2)校园文化活动课程

在校园文化节期间,依据学生活动需要,学校会开设许多活动课程,逐步形成以下系列课程:“短期辅导课程”“集中训练课程”“亮点课程”“名师课程”等。

“短期辅导课程”:根据魅力艺术节比赛项目,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书画手工制作等“短期辅导课程”。依据科技节板块数字故事、科技小论文评比项目,开设创意金点子、数字故事创作、科技小论文写作等“短期辅导课程”。

“集中训练课程”:根据体育板块活动项目,开设篮球、棋类、跳绳等“集中训练课程”。

“亮点课程”:学校“快乐读书”中所开设的课程成为校园文化课程中的又一亮点,“汉字听写大赛”“青春中国梦辩论赛”“书签制作”“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等辅导课程,是学生课内学习的延伸、课外学习的拓展,目前已成为学校“亮点课程”。

“名师课程”:学校品牌活动“名师讲坛”,每学期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高校教授、中学名师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教师人人参与。学校汇编的《名师讲坛——名人录》介绍了历年为学生授课的专家、教授、名师的演讲主题,有些特别经典的演讲成为每一届名师讲坛的保留课程。学校还将名师上课内容集结编写成册,汇编为《名师讲坛——精彩演讲实录》。

(3)职业体验课程

“上海市职业体验小达人”:学校每年组织八年级学生参加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活动”。

“走进宝山职校——职业体验课程”:学校每年组织九年级学生参加本区宝山职校的职业体验课程。例如,“汽修”“保育员”“酒店管理”“计算机”等职业体验。

(4)探究型课程“场馆进课堂”

从2012年起,学校将探究型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载体,充分利用本市优质科普场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自主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探究型课程“场馆进课堂”,并在全校实施。我校一至九年级开设“场馆进课堂”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有一节探究课,一学期16课时,外加一天8课时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分课堂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

“场馆进课堂”课程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时间突破学校课时限制而富有弹性,这是一种拓展学生发展时空和途径的探索。“场馆进课堂”课程既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一种平和的教学相长、共同研究和有效接受与体验、研究和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宝山实验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既立足国家课程,又凸显课程的校本化,推出了一批有质量、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图1-1 名师讲坛

图1-2 校园文化节学生合唱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