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宜兴紫砂:中国陶都的传承与艺术

宜兴紫砂:中国陶都的传承与艺术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宜兴是中国“陶都”,制陶历史悠久,代表工艺是紫砂。宜兴紫砂的形成和传承地域高度集中稳定,工艺体系的发展脉络清晰且延绵不绝,作品类型为适应我国民间饮茶等活动的需求而逐渐丰富,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人文与自然之美高度和谐。任淦庭、顾景舟等人的陶艺作品,是20世纪以来宜兴手工紫砂陶艺的代表。1954年,他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该社当时对外沿用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名,是今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

宜兴紫砂:中国陶都的传承与艺术

宜兴是中国“陶都”,制陶历史悠久,代表工艺是紫砂。宜兴紫砂的形成和传承地域高度集中稳定,工艺体系的发展脉络清晰且延绵不绝,作品类型为适应我国民间饮茶等活动的需求而逐渐丰富,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人文与自然之美高度和谐。任淦庭、顾景舟等人的陶艺作品,是20世纪以来宜兴手工紫砂陶艺的代表。

任淦庭在传授陶刻艺术(1956年)

任淦庭(1888—1969)的陶刻作品在我国整个美术界都影响很大,他曾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年近八旬仍坚持每日习字作画。对待紫砂陶刻艺徒,他如严师慈父,对每个人因材施教,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他孜孜不倦的精神,至今为传人所铭记。(www.daowen.com)

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工场,顾景舟(中)在制壶(1956年)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宜兴县川埠上袁村人,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紫砂界尊称他为当代“壶艺泰斗”。他18岁时随祖母邵氏学习制壶,练就一手扎实的制壶基本功,刚出道壶艺就崭露头角。25到28岁间,他受聘于上海郎氏艺苑及标准公司,专事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悉心领悟古人名匠精华。1954年,他进入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该社当时对外沿用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名,是今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1956年,顾景舟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他毕生致力于研究紫砂壶的造型与美学,使许多前人作品在他手中臻于完美。他的壶艺尤擅素器、光器,并以造型简洁明快、得体大方、线条刚柔相济、舒展顺畅且具书卷气息而独树一帜。顾氏曾用的艺名有“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曼”“瘦萍”“壶叟”和“老萍”,代表作有提壁茶具、上新桥壶、云肩三足鼎、大彬僧帽壶、石瓢壶、仿古壶、鹧鸪提梁壶、井栏壶、仿古如意壶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