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实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为了更好地改进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笔者在本校36个教学班开展了一次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情况调查。放羊式发现就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任由学生自己去漫无目的的发现。殊不知,脱离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样的放羊式发现也必然会大大降低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成果

发现学习法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颖、有益的探索,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推行,需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实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为了更好地改进阅读教学、发现学习,笔者在本校36个教学班开展了一次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情况调查。通过分析,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赞同或认可的,但发现学习的实施效果还不是太理想,说明在目前的发现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和完善。

(一)放羊式的发现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满堂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为教师们怀疑和厌倦,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得到教师们的认可,并且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于是,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更加可喜的变化:教师满堂灌、主宰课堂的现象在悄然消除,学生已经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组织作用,但组织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理想,使发现学习的课堂不自觉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放之过松,又成了“放羊”。

放羊式发现就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任由学生自己去漫无目的的发现。在这样的发现式课堂上,学生时而自主学习,时而合作讨论,时而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转。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也如行云流水,环节紧密,热闹非凡,学生似乎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事实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任何指导,放任自流,学生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展示,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一切皆由学生说了算,学生发现的问题,既不整合也不提炼,就让学生任选问题来探究。这样的放羊式学习其实质是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忽视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教师的重要作用。殊不知,脱离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样的放羊式发现也必然会大大降低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散乱化的课堂

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但是又不能脱离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对文本的理解、发现的问题深浅也就不一样,有一些问题可能带有鲜明的主观性,有一些可能没有任何探究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就需要教师及时、恰当的引导与点拨。如果教师引导不力,课堂上任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就会导致课堂的散乱化。

目前,在我们的发现学习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到位,致使课堂散乱化现象比较严重。走进发现学习课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随意谈自学发现,完全放开课堂,让学生想谈哪方面的收获都行。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学生谈得异常热烈,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展示,看上去热闹非凡,学生的发现也异彩纷呈,有展示字词的、有品位语言的、有分析内容的、有说文章结构的,还有激情诵读的,可谓五花八门。学生发现的问题也形形色色,有关于文章标题的、有关于文章内容的、有关于文章结构的、有关于句子理解的,还有的问题甚至是重复的。教师不对问题进行整合与提炼,就让学生自选问题展开探究,然后展示。学生的展示一会儿是内容,一会儿是对句子的理解,一会儿又跑到文章结构上来了。一堂课下来,师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文章的内容也没有梳理出来,文章的结构也不清楚,中心也不突出,整堂课杂乱不堪。试想,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会高?散乱化的课堂就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调控,任由学生自由探究和发现,致使课堂松散混乱,缺乏条理,学生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可想而知。即使学生有了有意义的发现,有时也会因缺少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而失去深入探究的契机。

(三)肤浅化的解读(www.daowen.com)

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因此就盲目、机械地认为,任何知识只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了,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需要教师的点拨了,教师只要把学习材料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自学、发现就可以了,不用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自主发现,也不用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殊不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毕竟有限,任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探究和解读,必然会导致解读的肤浅化。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虽然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在不断加深,但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整体还不够深刻。笔者不断地深入课堂听课,发现解读肤浅化的现象也较普遍地存在着。比如《氓》这篇课文,好多学生因为只看到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由恋爱、结婚到婚后,再到决绝的过程,便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一首爱情诗歌。学生发现这是一个悲剧爱情故事,便又探讨起造成悲剧的原因,却忽略了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关注女性的命运”。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女性的命运,关注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去探究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视野不够开阔,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充分深入地解读文本,去挖掘文本的深刻意义和内涵,而不是止步于肤浅化的解读。

(四)变味儿的语文课

将发现学习应用于语文课堂,就必须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有它的独特性,正像语文教坛的名师吉春亚所说的:“把根留住,落实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一种文化性的构成,语文的世界是一种文化性的世界。学习语文就是要在这个独特的文化性世界里,进行听、说、读、写的操练,获得情感和心灵的陶冶。语文的阅读教学更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来表达交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脱离了这个根本的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

语文课偏重表达交流,语文课固有的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正逐渐退出语文课堂。纵观现在发现学习的课堂,看起来似乎也热热闹闹,可值得深思的是,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没有了,试想学生不诵读文本,怎么走近文本、感知文本?没有对文本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后面的探究和交流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固有的品位语言没有了,学生没有对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抛开文本凭空讨论、交流和展示,这不成了隔靴搔痒了吗?语文课固有的传统没有了,这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永远姓“语”名“文”,语文的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文章或者文学的反复诵读、品味和表达交流来实现,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和表达交流是语文课的三大标签。任何脱离对阅读文本的反复诵读、品位与表达交流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都是变味儿的语文课。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发现学习本身是一种科学、高效、开放而又有活力的教学方式。虽然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现学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只要语文教师加强对语文素养和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相信阅读教学发现学习一定会走出困境,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