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物设景,抒情探道-读写探道

借物设景,抒情探道-读写探道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篇七年级学生创作并修改的习作,来了解一下该如何“设景以衬人,借物而抒情”。(物线贯穿,以“海潮”带动情感,引出事件、人物。点评小作者以“海潮”为线,映衬姥姥的爱之宽厚、博大,于点点滴滴的叙事回忆中,抒发其对姥姥的深切思念。小作者在二次修改的过程中,更突出了“海”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力,使景物描写真正做到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而服务。

借物设景,抒情探道-读写探道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陈少端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以景衬人、借物抒情的优秀作品,如《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金色花》等,这些作品的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又富有诗情画意。人物的情感,乃至品质在景物描写的烘托映衬下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涤荡。

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以景衬人的作品,人物塑造、情感抒发是作品的血肉、筋骨,景物与人物、情感的交融是其神采所在,三者缺一不可。倘若没有明晰所写的人物特点、所抒的情感内涵,没有提炼好一条能相对应烘托人物情感、衬托人物特点的物线,没有凝结好一条连贯、诚挚的情感线,那么所写的内容就会各自为政,支离破碎。而所写之景,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堆砌了。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篇七年级学生创作并修改的习作,来了解一下该如何“设景以衬人,借物而抒情”。

那儿,有海,有你……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黄丹妍

再一次漫步在金色的沙滩,望着那碧蓝的大海上白浪涌起,那是海在呼吸,在吟唱。伫立、聆听,往事如潮水般奔腾涌流而来……(物线贯穿,以“海潮”带动情感,引出事件、人物。)

脑海中浮想联翩:一个小女孩在海滩上踏着海浪,踩着贝壳,银铃般的笑声回荡整个天际。后面的姥姥慈爱地望着她,眼神中透露出无法掩饰的溺宠,她那满头的银丝,满脸的皱纹,似乎也淡化了许多……玩累了,小女孩依偎在姥姥的怀中,和着海的呼吸,听着姥姥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童谣。“天上一颗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姥姥的童谣还未全然吟完,小女孩就已经在姥姥怀中甜甜酣睡了。(充分地写人叙事、抒发情感才是作品的血肉、筋骨。)

“哗”,海涛吟唱着思念。回到眼前,眼中不觉已有些朦胧。耳畔,大海依旧用那澎湃的海浪在歌咏着欢快的童谣,但我却再也听不到姥姥的童谣了。(物线与情线相融合、交织。)(www.daowen.com)

远处,海鸥在天空中欢快地盘旋;近处,看着小孩子们在沙滩上堆沙子、捡贝壳、玩水嬉戏。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幕幕:小女孩对着远处的海鸥叫道:“你们好——啊!”姥姥在一旁掩嘴偷笑。小女孩在沙滩上堆沙子、捡贝壳,与伙伴们一起玩水。姥姥与邻家大嫂笑着聊天,却不忘常常向沙滩瞥一眼,眼中依旧是那满满的溺宠。女孩在大海旁尽情欢笑,而姥姥,则是海那边最动人的守护。

想到这,我的眼眶湿润了。眼前的大海不再汹涌澎湃,而是低声吟唱着童谣,如同慈爱的姥姥,守护着它的子女。(“海”的特点正映衬着人的特点。“海潮”是思念,亦是那个一直守护着小作者的人儿。)

白色的浪花再次地冲向礁石——那是大海的呼吸。记得姥姥曾说过:“大海是有生命的,每一次白浪涌起,都是大海的呼吸。而海中的资源是大海送给人类最宝贵的礼物。”一字一句,随浪花涌来,浸湿了眼眶。海鸥的欢叫声回荡在耳边,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在我耳边交融,姥姥慈爱的声音似乎在我耳畔不停回荡,回荡……那是海最宝贵的礼物!

抬头望去,须臾间,姥姥那充满宠溺的笑脸,仿佛又浮现在那天与海的交界处……

亲爱的姥姥!

那儿——有海,有你……

点评

小作者以“海潮”为线,映衬姥姥的爱之宽厚、博大,于点点滴滴的叙事回忆中,抒发其对姥姥的深切思念。那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澎湃起伏的海浪声,不仅是思念的浪潮,更是寄寓着对姥姥的热切歌颂、赞美。那片海,已经不再是物质层面上的海,更是心中之海、人生之海,而与姥姥的那些点滴相处,注定成为小作者人生中最宝贵的礼物。小作者在二次修改的过程中,更突出了“海”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力,使景物描写真正做到为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