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金钱冲击下小市民的悲哀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金钱冲击下小市民的悲哀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汕头市澄海东里第三中学 林佳玫第一次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还是一个学生,读出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贪慕虚荣、不念亲情、冷酷无情,读出的是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似乎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在众多资料中,我看到了对“菲利普夫妇”不一样的评价。如今,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在为数不多的细节描写中,我读出了菲利普夫妇的悲哀。这也是菲利普想到的,所以才对于勒避而远之吧,这是当时社会中金钱冲击下小市民的悲哀。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金钱冲击下小市民的悲哀

汕头市澄海东里第三中学 林佳玫

第一次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还是一个学生,读出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贪慕虚荣、不念亲情、冷酷无情,读出的是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似乎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如今,我也是一名老师,再读这篇文章,似乎又有了与之前不同的看法,莫泊桑写这篇文章是在批判?为了将更正确的文本解析与学生分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众多资料中,我看到了对“菲利普夫妇”不一样的评价。笔者认为,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莫泊桑并未明确地表示对菲利普夫妇的批判,是我们后来的解读“冤枉”了菲利普夫妇。如今,再读《我的叔叔于勒》,在为数不多的细节描写中,我读出了菲利普夫妇的悲哀。

“我小时候,家在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文章一开篇就介绍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状况——贫穷。《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每天勤俭节约,也仅仅是勉强过日子而已。他们认真工作,省吃俭用,却无法改善生活,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可能改变他们生活情况的“于勒”身上,这似乎无可厚非。更何况,从文中来看,他们对于勒,并非冷酷无情。年轻时的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当地的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这些描写恰恰表明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还是有亲情的,不然怎么可能被占用财产。

“我大姐那时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儿女们能够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好不容易,二女儿找到了幸福,作为父母的“菲利普夫妇”肯定想方设法维护女儿的幸福,所以才会带一家人去哲尔赛岛去游玩。或许是希望女儿婚后在婆家能够受到重视和厚待。因此,当菲利普夫妇发现船上那个衣衫褴褛卖牡蛎的人竟然是于勒时,他们会惊慌失措、不敢相认,不是因为他们冷酷无情,而是害怕女婿发现,耽误了女儿的幸福。(www.daowen.com)

假若他们与于勒相认了,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于勒的回归怕是会成为菲利普一家的拖累吧。这也是菲利普想到的,所以才对于勒避而远之吧,这是当时社会中金钱冲击下小市民的悲哀。

也许放在道德层面上讲,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但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是普普通通的父母,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我们不能仅仅以“是非”标准去衡量,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鄙视他们;而要清楚地认识到作者在刻画这些市井小人物的时候,其实是用悲悯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内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怵惕,所以自省——或许这才是阅读这篇小说带给我们的思想意义。

(插图:汕尾市陆河县河南小学 彭小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