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

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老师:2009年9月笔者:自从您到上海青浦实验中学任教后,您觉得该校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落实情况如何?逐步减少或淡化各类以淘汰、挑选为目的的考试,真正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力,把每一类课程的评价纳入学分制评价中,力求让每一门课程有序开展,确实可以保障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教育改革中非常迫切的课程革新任务,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1]《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指出,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基础型课程是为学生素质的发展奠定共同性基础的课程。课程的内容着重通性、通则、通法,体现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属于最基础的学习基准,在具体选材上要以共同性要求为基础,形成一定的层次与梯度。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共同修习。课程设置上,既有分科设置,也有一定数量的综合设置,具体科目要按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动态及认知发展规律而定。基础型课程由工具类学科群、社会科学类学科群、自然科学类学科群、体艺与技能类学科群等组成。[2]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性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它包含了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项目。拓展型课程是以学校部分课程(三类课程之一)为建设对象,以教师小组合作或与校外力量合作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扩充为建设方式的一种课程建设。

研究型课程(也称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校为学生设置的,也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了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功能性课程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赋予了学校较多的课程权力,但由于中考的升学压力,学生、家长、教师往往只对基础型课程中的中考科目十分重视,对其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落实情况如何并不十分关心。

访谈记录2-1 三类课程的实施情况

时间:2010年11月9日

地点:上海青浦实验中学七年级数学办公室

对象:沈老师

笔者:您以前在哪个学校?(www.daowen.com)

沈老师:Q区Z校

笔者:该校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落实情况如何?

沈老师:学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例如开设了思想教育类、学科兴趣类、科技类、艺术类、体卫类、生活实用类等。但是,学校为了提高中考升学率,中考科目任课教师为了提高自己任教班级的成绩,学生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默认教师可以把部分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上课时间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即使真的上设置的课程,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做课后作业,而不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因此,这些课程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您何时调入上海青浦实验中学的?

沈老师:2009年9月

笔者:自从您到上海青浦实验中学任教后,您觉得该校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落实情况如何?

沈老师:上海青浦实验中学对这两类课程使用了学分制评价,把每一门成绩纳入学分卡中,而学分最终与推优、评优、毕业等挂钩,任课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每一个学分都很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会更重视、更认真,没有出现把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上课时间用来上其他课程的现象,学生在上课时,会更积极、更主动。

可见,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广实施,新的评价理念不断深入,上海青浦实验中学积极响应改革理念,设计并实施了学分制评价方案,希望从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减少或淡化各类以淘汰、挑选为目的的考试,真正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力,把每一类课程的评价纳入学分制评价中,力求让每一门课程有序开展,确实可以保障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