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北二人转:传承地域文化与民俗本色

东北二人转:传承地域文化与民俗本色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以东北民俗为载体的二人转等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传统吉剧却面临消亡,个中原因对地方曲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对比调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人转保持了自身地域文化的根基性,按着东北人民的审美习惯和要求,坚持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本色,并把这种地域文化作为品牌进行经营和打造。

东北二人转:传承地域文化与民俗本色

东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欢愉的生活情调,它凭借电视小品、东北题材电视剧等传播形式,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当前,以东北民俗为载体二人转等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传统吉剧却面临消亡,个中原因对地方曲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对比调研。

在东北,刘老根大舞台红透半边天。沈阳市总共有3个刘老根大舞台,每日表演3场,观众上座率也十分可观。不少二人转演员都通过电视剧、选秀节目提前进入了大众视野,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长春,我们与吉林省吉剧院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吉剧是吉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东北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和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剧种多方面要素,融会提炼而产生的,曾有7个剧种,现存6个,其中有3个纯地方剧种,目前生存状况堪忧。面对历史和现实,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吉剧走到了今天的境地,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品牌的二人转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地方戏曲剧种能够走入千家万户,被千千万万的观众所认可,所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格,这是地方戏曲艺术的立足之本。吉剧刚开始创编演“一大三小”,以这样一个起点开始,因而受到东北观众的喜爱。不过,自从吉剧开始向大剧种学习以后,盲目的模仿和照搬其他大剧种的表演方式,使吉剧逐渐地远离了母体。向大剧种看齐,一切都按大剧种的模式来发展吉剧,这势必导致了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丢失。尽管当时编演的一些剧目还保留着“母体”的一些基本因素,但其个性已经淡化,使东北地区的观众在审美需求上随即产生了误区,会认为论东北风格,看吉剧不如看二人转;论板腔体,看吉剧不如看京剧、梆子;论柔情,婉转、优美的腔调及带有普通话特色,看吉剧不如看评剧;论载歌载舞的歌舞戏,看吉剧不如看黄梅戏等等。这样一来,观众便远离吉剧而选择自己的新爱。吉剧便在观众的心目中逐渐消失了。(www.daowen.com)

反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东北二人转却经受住了电影、电视等影像艺术媒介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在东北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二人转热。在乡下每场演出观众少则两三千人,多则达上万人,在城市遍地都有二人转剧场戏,地方戏剧院场场爆满。农民观众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城内人说“看场二人转,兴奋好几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人转保持了自身地域文化的根基性,按着东北人民的审美习惯和要求,坚持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本色,并把这种地域文化作为品牌进行经营和打造。同时还应抓住市场机遇,做到艺术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和良性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