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品质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品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他人缺乏关心、同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关爱、友善等品质的教育。家长在给予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并学着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别人。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同时,也不妨奖励孩子,如因为孩子特别会关心人,下次再有好玩的就让他先玩或满足其一个愿望等。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品质

经常听一些家长说,在日常生活中,当父母有困难或身体不舒服时,孩子很少能主动地表示关心,甚至有一些孩子明明知道父母特别忙或不舒服,还缠着让讲故事或带自己出去玩,很少能体谅父母和为父母着想。对他人缺乏关心、同情的现象十分普遍。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和聪明的智慧,更要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其中,对人善良、关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心、同情心,是否对人善良,直接决定其对人、事、物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决定其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关爱、友善等品质的教育。家长在给予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对爱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和回报之心,并学着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关心别人。如,知道爸爸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自己很累,能体谅、关心父母,给他们倒杯水、拿双拖鞋或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看到父母不舒服或累时,不给他们添麻烦,不打搅父母等。看到小朋友或其他人有困难,能主动地询问、想办法帮助,表示关心等。(www.daowen.com)

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不妨奖励孩子,如因为孩子特别会关心人,下次再有好玩的就让他先玩或满足其一个愿望等。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