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群体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群体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群体规范的概念群体规范又称群体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所形成或确定的,群体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意味着,群体对其成员在一定情境下一定行为方式的期望和潜在约束。谢立夫通过一项光点游动错觉研究,说明了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根据这个实验,谢立夫提出了“参照规范型论”。群体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表现提出了客观要求,从而为实现和维持群体功能的顺利运转提供了保障。

群体规范的概念和作用

(一)群体规范的概念

群体规范又称群体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所形成或确定的,群体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意味着,群体对其成员在一定情境下一定行为方式的期望和潜在约束。群体规范规定了群体成员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行为范围和行动规则,它使其成员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等行为准则和是非标准。群体规范一旦被群体成员认可并接受之后,就会成为一种可以用最少的外部控制来影响群体成员行为的手段和力量。例如“霍桑实验”中的14人群体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群体规范:

(1)群体成员不允许完成太多的工作;

(2)群体成员也不允许完成太少的工作;

(3)群体成员不得向管理者汇报可能使自己的同事陷入麻烦的事情;

(4)群体成员不得保持社会距离,或者对其他成员发号施令。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一般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形成的:①先例;②借鉴其他情景;③有影响力的成员的表述;④群体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谢立夫(Sherif)通过一项光点游动错觉研究,说明了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所谓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的环境中,人长时间盯着一固定光点不动之后,眼球会不由自主地颤动,因而产生视错觉,使人误以为光点在前后左右地移动。

谢立夫的实验让被试在暗室中凝视远处的固定光点,等视错觉发生后,请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而此实验有两个基本假设:①每个人都会产生游动错觉;②被试并不清楚眼球颤动与光点游动距离的关系,以至于无法精准判断光点游动的距离,只能靠猜测。

实验结果显示,当被试单独估计距离时,不同人之间的判断差别极大,答案从几寸到几尺都有。但如果是群体被试时,只要有被试先说出他的答案,其余被试的估计值便会与此答案非常接近。

这是因为在信息模糊的情境下,单独参与实验的被试没有其他答案可以参考,只好建立自己的判断系统,而这种系统因人而异,不同人之间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而当有被试先建立了判断系统,其他被试会由于对自己的判断没有把握,而选择参考其他人的答案。(www.daowen.com)

根据这个实验,谢立夫提出了“参照规范型论”。该理论认为,群体中本来是没有规范的,成员们在共同的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标准,这类标准反过来可以约束成员的行为。当成员的行为符合这类标准时,就受到群体的认可和肯定;当成员的行为违背这类标准时,就会遭受批评、规劝、排斥、讽刺、打击等惩罚。如果矫正的方法无法使这类成员的行为回到预定轨道时,他们就很可能被群体抛弃。

(三)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中的规范具有如下作用:

1.维持功能

一个群体要生存、发展和巩固,成员们必须在行为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群体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表现提出了客观要求,从而为实现和维持群体功能的顺利运转提供了保障。

2.评价判断功能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规范,群体中成员们行为的对错与否,主要是以群体规范作为判断的标准。例如,如果群体鼓励节约资源,那么造成资源浪费的员工就会受到消极的评价。

3.动力功能

当根据规范对成员的行为做出评价后,会给当事人以巨大的心理动力或压力,激励遵守规范者继续保持,也迫使违反规范者改变自己的行为,回到规范允许的方向上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