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的特色技艺:金箔、漆器、宣纸、雕刻、紫砂壶

吴文化的特色技艺:金箔、漆器、宣纸、雕刻、紫砂壶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箔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在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贴金外,还用于服饰、药品、食品等。它“金枝玉叶”“金碧辉煌”,让世界生辉,其锻制技艺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纸的制作技艺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吴文化的特色技艺:金箔、漆器、宣纸、雕刻、紫砂壶

手艺的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手艺的灵性,靠的是地域文化滋养。手艺万万岁,高手在民间。它既是智性与灵性的呼唤,亦是水滴石穿的功夫。

1.工艺一绝的南京“金箔

金箔的出现,可能与佛道的盛行有关。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并不是诗人的浪漫。据说极盛之时,仅紫金山中就有佛寺70余座。众多的庙宇和佛像,需要大量的薄如蝉翼的金箔来贴裹包装,使其金光灿灿,恩泽苍生。金箔业给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辉煌”的一景,一大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

发源于南京龙潭的“打金箔”工艺,相传至今已有近1 700年历史。据考证,金箔的发明者为炼丹家——西晋句容人葛洪。传统工艺制作金箔,以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为主要原料,经化涤、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现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厚度不足0.12微米。民间流传,一两黄金打成的金箔,可以盖一亩三分地。捶打金箔是一种绝技,完成一道工序,需要艺人练就一口气吹灭三根并排点燃的蜡烛的气力;更绝的是,还要有吹灭其中一根蜡烛而其他两根并排燃着的蜡烛却“闻风”不动的本领。金箔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在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贴金外,还用于服饰、药品、食品等。大量出现在云锦上的金线,即是从金箔而来。想那六朝古都,男捶金箔、女织锦线,七彩流光、交相辉映的景象是何等壮观。它早就登上了国际舞台,近至中国的天安门颐和园、故宫、少林寺、孔庙、布达拉宫栖霞寺寒山寺,远至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圣彼得堡等世界著名建筑物上,闪闪发亮的都是南京金箔。《天工开物》云:“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它“金枝玉叶”“金碧辉煌”,让世界生辉,其锻制技艺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扬州漆器

唐人传奇的开山之作《霍小玉传》里,对一种名叫漆器的物件是这样描写的:“斑犀钿花盒子,方圆一寸余。”由此可见,此物小巧精致、华丽绝伦的程度;亦可怀想,起源于战国的漆器到了唐代,其镶嵌工艺已实现了何等超拔与精美的飞跃。

那里的漆器镶金嵌银的华丽风格,腴润滑美的质地,与扬州贵族的奢靡之风也很搭配。云集的巧匠也不辜负这个繁华的时代,炫技与繁复,成为这一时期漆器风格的特点。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光是一次从扬州运往长安进贡的漆器,就达15 000多件。到宋元时期,审美风习嬗变,“软螺田”等新的漆器品种应运而生,薄而透明、纤巧柔润,成为新的时尚。到了清代,漆器成为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权与钱,操纵着漆器的走向,鼎盛的背后,未必不是工匠的血泪。看那富丽堂皇的器物在皇帝的掌上摆弄着各式身姿,风流绝代被压缩成细小的摆件珍玩。得到赏赐的艺人们,在浩荡的皇恩感召下,将雕漆与百宝镶嵌相结合,创制了“雕漆嵌玉”的新工艺。那些雕漆、点螺、平磨螺钿、骨石镶嵌、刻漆、彩绘、雕填等绝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3.皖南泾县的宣纸

宣纸,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自唐代以来,历代相沿。其原产地是宣州府,即今皖南泾县与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杨大金著《中国实业志》中云:“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晋时属宣州郡,唐时属宣州,皆为贡品,世称宣纸。”它的制造技术精湛,质量精妙绝伦,有不蛀不腐、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千年寿纸”之美誉。郭沫若曾书赞曰:“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就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图5-21 北宋苏州真珠舍利宝幢

宣纸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与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宣纸吸水是其通性,书法时墨迹留在宣纸上会渗入到笔迹之外,有苍劲之感,这是普通白纸做不到的;又由于其吸水和渗入性,中国画才能体现出层次感。上等的宣纸可以在空气中保存上百年,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看到古人的墨宝。宣纸的制作技艺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苏州雕刻

雕刻包括红木小件、牙雕、核雕、黄杨木雕、刻砚、石雕、印章、兽纽等,这种刀尖上的艺术闻名全国。如朱三松的竹雕、顾二娘的雕砚、鲍天成的治犀雕砚等等。特别是镇国之工艺品——北宋年间苏州的真珠舍利宝幢(见图5-21),高122.6厘米,于1978年在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中被发现,存放在两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两排白漆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的主体用楠木构成,分须弥座、佛宫、刹三个部分。须弥座呈八角形,上有一条满身缀珠如银鳞的九头龙。佛宫在须弥座的顶端,宫外有八大护法天神。宫中为碧地金书八角经幢,分别以真、草、隶、篆书阴刻填金七佛之名及梵语“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意即“大智慧可达彼岸乐土”。经幢中间,是一只用来供奉舍利子的浅青色葫芦形瓷瓶和两张雕版印《大隋求陀罗尼咒经》。幢顶置有金银雕缠枝纹佛龛,一尊通体描金的木雕佛祖像趺坐其间。殿顶又设漆龛,内盛金质宝瓶。其上罩八角形金银丝串珠华盖,分别有鎏金银丝编小龙八条为脊。华盖上部为刹。刹顶是一颗大水晶球,球两侧用银丝缠绕,亮光闪闪,意示“佛光普照”。真珠舍利宝幢,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多种工艺技术。整个宝幢用了珍珠四万余颗,凝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稀有而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久芳认为,这件宝幢制造于北宋年间,时代很早,在同类木刻作品中是少数保存这么完好的;工艺极为精湛,装饰极为珍贵。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整座宝幢造型优美、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代表了整个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的集锦。

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这篇大家中学时就读过的古文,证明了苏州核雕在明代就达到了相当水准。文中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意思是,明朝苏州有个奇巧的人叫王叔远,在直径一寸之木上——长不及3厘米,高约两粒黄米大小的桃核上生动刻画出宫室、人物、碗碟杯盘及鸟兽、木石等,各具情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游赤壁的场景。

5.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

本章前面已有相关表述。独特的成型工艺、文人和紫砂艺人联袂的创作,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使紫砂壶高雅脱俗,从而成为艺术品的杰作。“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这些阅尽沧桑、淡泊人生、寄寓春华的绝句以及茶禅一味的文化底蕴,既成为一种风骨,又成全一种委托生命想象的大美,于是品呷香茗、人生感怀寄寓其中,直抵天地宇宙的境界。现代匠师顾景舟,传承发展,集历代之大成,以文人士子之心,揉进紫砂,开创了文化茶具,使紫砂具有了当代的文化语境,被尊称为当代的“壶艺泰斗”。他的一把壶——提璧组壶(共计11件),在2011年北京秋季拍卖会上,创造了1 782.5万元的最新世界纪录(见图5-22)。

(www.daowen.com)

图5-22 现代匠师顾景舟作品:“一把壶——提璧组壶”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先民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如此神奇而瑰丽的远古艺术。尽管历经万年千载、世事沧桑,就连时间老人都惜爱古人的智慧,把最美的远古艺术留存下来。那些圆满朴拙的古陶,色泽斑驳的玉石,气势冷峻的青铜器,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无不使人感动,甚至其上的一个波纹或是一个手印,都使我们感到它们的脉搏依然在跳动。可见,手工艺品的生命是久远的。惊人的手工包含着“工”和“技”,工是手的作用,技则受思维的影响。当人类在作品中追求人性时,手工的价值永远值得记忆。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我们倾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去读它,亦不过是识得沧海中之冰山一角,唯此成为我们歇憩身心的幸福温床,用心灵拥抱它,我们便会甜甜地睡去……

但从世界范围看,社会环境正发生变化。自18世纪始,机器成了扼杀匠人的幽灵。其实,人和机器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角落里面藏秘密。意大利的“工匠精神”成就了“意大利制造”之美,德国的“工匠精神”造就了“隐形冠军”,日本的“匠人精神”成了科技发展的源泉。从这一角度讲,创新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项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革新,大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都是具体体现。不论是“八大作”还是“八大员”(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青春是亮色,专注是底色,认真一般不会输得惨,任何工作做到极致皆神人。科技匠人屠呦呦(浙江宁波人)专心致志,一生择一事,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有力地证明了“百工之中,皆出圣人”。

以上五章可视为吴文化的主根系,还有许多未展现的须根系。历史是一首无尽的歌,一辈辈吟咏传颂,那歌词曲调既有失落,也在逐渐丰富。但总有一部分会成为民族的符号,会一代代永不消逝地传承下去。

如果不是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我们也就很难知道这些在先吴地区曾经灿烂辉煌的古老文化,仍认为先吴地区是毫无根底的“下下”之地,是妖魔化的不懂“礼”的“夷蛮”“吴为周后”……这些握有中央王朝权力的话语叙事所带来的瞒、贬和骗,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客观的历史知识问题,而是一种主观的文化政治问题。

只有了解,才能热爱。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中的人群,假如对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和存在基础缺乏认知和思考,最终有可能会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与文化使命感的文化行为,就像是吹出来的一串串肥皂泡,看似满天斑斓,涨破后就一切无踪无影,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存在过。龚自珍(1792—1841)告诫国人要尊重自己的历史。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盲目追求别人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庸。一路巡看万千年的吴地文化,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注释】

[1]参见《青墩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2]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3]陈晓清、陈淑玲译注,《诗经》,广州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4](东汉)袁康、吴平辑录,俞纪东译注,《越绝书全译》第十一卷第十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25页。

[5]臧振,《“玉石之路”初探》,《人文杂志》,1994年第2期。

[6]张志新,《吴县文物》,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7年。

[7]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

[8]张永山,《西周时期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77年第3期。

[9]张永山,《西周时期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0]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