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独特生活方式如影随形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独特生活方式如影随形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狭义上解释,“文脉”即“一种文化的脉络”。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它是最高等级的生命和审美潜流,无处不在。我国对文脉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趋热。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等生活方式,它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尽管岁月流逝,文脉却不绝如缕。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独特生活方式如影随形

上半部分五章,讲的是吴文化的根基、根文化,亦是吴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基因”,与生物遗传学所说的“基因”差不多,这和我们下面所要讲的“文脉”一样,外面带不来、别人抢不走,亦难以割断与复制,因为能成为文化基因的,都是那些渗透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文化因子。它的特性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问题的原理差不多,正如诺丁汉大学基因学专家布鲁克菲尔德教授所说,动物出生之后,体内的基因物质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动物的基因如果要转变,只有在胚胎阶段才有可能。简单地说,如果鸡是从某种鸟类演化而来的话,必定是那只鸟生下来的蛋产生基因变化,才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只鸡”,按照这样的推论,应该说是先有蛋。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故“文脉”是“根基”的延伸。所谓“文脉”(Cont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做“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它是一个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文脉”即“一种文化的脉络”。(美)人类学家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它是最高等级的生命和审美潜流,无处不在。

对文脉问题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前工业时代甚至古希腊时期。我国对文脉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趋热。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等生活方式,它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它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它是在吴地这块特定的土地上和时空中形成、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因而理所当然地带有中国特别是吴地区域与历史的特点及色彩。尽管岁月流逝,文脉却不绝如缕。它是中国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地区文化之一。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江南文化泰伯头,吴歌如海源金匮”;还有的认为“吴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两个母本系统,即具有两个文化的源头,其一,是隶属于长江文明的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原生的本土文化——江南土著文化;其二,是从黄河流域传入且隶属于黄河文明的中原文化”。泰伯为“江南土著文化注入了中原文化的基因,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更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是从北向南推进的”等等,并依此论点作为高校的教材,这是值得商榷的。其一,这种“一元论”的老调子,无视20世纪以来考古学为之提供的全新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仍为“黄河中心论”“由之向外传播,以至各地”。如所谓“吾吴古称荆蛮,自泰伯、虞仲以来,变其旧俗,为声名文物之邦”(《清嘉录·宛山老人序》)。意思是,江南本为蛮夷不化之邦,只在接受了泰伯等人带来的周文化之后,才开始有了“文明”,并逐渐后来居上。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如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所说,“黄河中心论”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所谓吴地,也就是上述宁、沪、杭、太湖流域一带,位于长江下游要冲,在漫长的历史上从来是形胜之地。过去对这一区域汉、唐以前的古代文化,每每估计甚低,这是由于研究者不能摆脱中原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思想受到了束缚局限”[1]。这种“传播论”遮蔽了江南的“原生文化”,忽略了江南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由此对后者造成了诸多的误读与曲解,其结果则难免于西哲几百年前的评议——东方人见到统一就忘掉了差异。其二,泰伯奔吴,入乡随俗,“文身断发”,这“入”与“随”的本身就是主动适应,“文身”与“断发”就是改造自己,由“移民”变“土著”,“基因”何来?!其三,吴文化不是一城一池专有的。从吴文化的范畴来说,吴文化应当从有人的先吴开始。它是三大文化基因(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无数个文化元素、文化载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一个从量态向质态的千千万万人实践的动态提升过程。其四,不同文化的形成,事实上是一个不可变更和无法选择的文化自觉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你离开了自己浮游和浸润其间的文化河流,你将失去自己。因为只有文化才能在心灵深层沟通。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意思是,能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能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吴文化的火焰是在先吴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之所以从未熄灭、衰落过,就是因为它“离经不叛道”、有其独特的文化DNA。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自立于自己的经济实力中,更自立于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人体解剖是猿体解剖的一把钥匙。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历史、看古人,有时候会比古人看得更清楚。据上所述,依据吴文化的根基,参阅众多吴文化专家的见地,特别是顾炎武先生的研究成果,结合21世纪当代的实践,在异彩纷呈中梳理出吴文化的文脉:

小桥流水,师法自然;

吴侬软语,里仁为美;

外柔内刚,尚武崇文;(www.daowen.com)

以人为本,海纳百川

诗性智慧,诗性文化。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五句话四十个字,既是吴文化的主要元素、独特个性,也是吴文化的最大魅力。雅静的文脉不是死的,因为文化就是生活,它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延展,就像长江入海口的那片沉积的沙滩陆地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其独特的文化因子正焕发出时代的华彩。

【注释】

[1]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第1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