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程地质(第3版):读图方法解析

工程地质(第3版):读图方法解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20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及埋深图4.21背、向斜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2)褶曲褶曲两翼的地层呈对称分布,中间老、两边新者是背斜,中间新、两边老者是向斜。读图时应认真分析,排除假象。如图4.22,F1,F2,F3均切割了S—C地层,故形成应在C之后。进一步根据切割与被切割关系,又可知F2,F3形成于F1之后。在其他类型地质图上,判别断层生成时间的方法亦相同。

工程地质(第3版):读图方法解析

1)岩层的产状

可利用地形等高线与地层露头的关系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如图4.20地层向西倾斜,受地形影响而弯曲延伸。现要求J与K交界层面的产状,该层面露头线与150m等高线交于a、b两点,过此两点的连线即为该层面150m标高之走向线,该线段两端的方向即为走向。同理,可得该层面100m标高的走向线cd,作垂直于ab和cd的线段ef,其箭头所指方向即为层面之倾向。用量角器量出由正北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层面倾向及走向方向的角度,即为层面的倾向及走向的方位角数值。ab与cd两条走向线的高差为50m(150m-100m)在1∶5000的图上对应的长度为1cm。在ab上截取1cm长线段eg,连接gf,得直角三角形△egf,则∠gfe即为层面倾角。这样就求出了J与K分界面的全部产状要素。按照相同的方法,也可求出断层面的产状。

图4.20 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及埋深

图4.21 背、向斜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2)褶曲

褶曲两翼的地层呈对称分布,中间老、两边新者是背斜,中间新、两边老者是向斜。在地质图上也主要是用这种方法并结合图上标注的岩层产状符号来判识背、向斜褶曲之存在(见图4.21)。但须注意,由于地形切割原因,实际上未发生褶曲的地层,在地质图上也可能表现为不同时代地层呈对称分布。读图时应认真分析,排除假象。褶皱形成时期的确定,通常以地质图上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为褶皱形成时间的下限,而以不整合于褶皱地层之上的最老地层为上限。

3)断层

断层的出露线(断层线)在彩印地质图上用红色粗线条表示,不同性质的断层表示方法不相同。读图时,须认真分析断层所造成的各种构造现象,如地层分界线及其他地质界线被断层错移,局部地段地层发生缺失或非对称性重复,地层产状在靠断层附近出现突然变化等。这样,可以加深对于断层特征的认识。(www.daowen.com)

断层形成时期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形成在后,被切割者形成在前。如图4.22,F1,F2,F3均切割了S—C地层,故形成应在C之后。进一步根据切割与被切割关系,又可知F2,F3形成于F1之后。在其他类型地质图上,判别断层生成时间的方法亦相同。图4.23中断层切割了C地层及岩浆岩体,为J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生成时间应在C地层形成及岩浆侵入活动之后,J地层沉积之前。

图4.22 断层与褶曲轴向的关系

图4.23 断层与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不同关系

4)地层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以整合关系接触时,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两者时代连续,产状一致,地层界线彼此平行;若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接触,则在地质图上表现为相邻地层之间时代不连续,中间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且两者产状不一致,地质界线不平行。在不同地段,角度不整合面之上新地层与下伏不同时代较老地层相接触,一般在角度不整合面之上新地层一侧标注一系列小圆点。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与整合接触关系相似,不同处仅在于两者之间有地层缺失,时代不连续(见图4.24)。

图4.24 不整合

E与Q—平整不整合;T与E—角度不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