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杜武库镇南方传世碑-三国襄阳

杜武库镇南方传世碑-三国襄阳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晋帝司马炎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镇襄阳。不出杜预所料,孙皓将张政撤职,以庸人武昌监留宪代之。司马炎遂下决心,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次日,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吴兵急忙回撤,杜预乘势掩杀,吴兵死者不计其数。叱令武士斩之,遂得江陵。于是刻石为二碑,记其功绩,一沉于万山之下汉水深潭里,一立于岘山之上。杜预死于公元284年,距今已有1730余年,所谓沧海桑田。

杜武库镇南方传世碑-三国襄阳

晋帝司马炎以羊祜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镇襄阳。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左丘明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癖。及奉晋主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

按照羊祜的部署,王濬在益州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攻吴时,船队顺江而下,直抵吴中。但是,吴军早有防备,派名将张政扼守西陵。西陵不克,益州水军就出不了蜀。故西陵成了晋军的眼中钉。

有部将屡屡请战,欲强攻西陵,杜预不许,只叫训练士卒,充实军备。杜预说:“张政在,如陆抗在,我军讨不到便宜。必趁其不备而攻之。”

某日,张政离开西陵,前往江陵视察防务。早有探子来报,杜预立刻抽调精锐,突袭西陵。吴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眼看晋军将要破城之时,张政从江陵赶回解围,方才守住西陵。此战吴军损失惨重,但张政惧怕吴主孙皓暴虐,不敢将军情如实上报。

杜预探知情况,哈哈大笑,对部将说道:“张政休矣!我得西陵的机会来了。”

部将不解,齐道:“为何?”

杜预说:“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绝没有战之后隐瞒军情的。张政惧怕孙皓惩治,隐瞒军情,企图蒙混过关。此战我军俘虏吴军千余人,我今将其送至建业释放,士卒说出真相,孙皓必撤张政也!”

不出杜预所料,孙皓将张政撤职,以庸人武昌监留宪代之。消息传来,杜预与众将拊掌大笑,说:“妙哉,妙哉!孙皓成全我矣!”

此时吴国丁奉、陆抗皆死。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请伐吴。侍中王浑奏道:“臣闻孙皓欲北上,军伍已皆整备,声势正盛,难与争锋。如果推迟一年,以待其疲,方可成功。”晋主司马炎准其奏,乃降诏暂不伐吴。

一日,司马炎与秘书张华正在下围棋消遣,近臣报有杜预奏表到,司马炎视之,表云:“凡事当以利害相校,伐吴的胜算,十有八九,而其害在于什么都不做。目前,伐吴箭在弦上,今若中止,孙皓徙都武昌,巩固江南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无疑会落空矣。”

司马炎览表才罢,张华突然而起,推却棋枰,敛手奏道:“陛下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淫虐,民忧国敝。今若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

司马炎说:“卿言洞见利害,朕复何疑。”

司马炎遂下决心,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各引兵五万,皆听杜预调动。又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水陆兵二十余万,战船数万艘,浮江东下。又令冠军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

大都督杜预,兵出襄阳,令牙将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多立旌旗于山林之处,日则放炮擂鼓,夜则各处举火。周旨领命,引众渡江,伏于巴山。次日,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

前哨报告:“吴主孙皓遣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来迎。”

杜预引兵前进,孙歆船早到。两兵初交,杜预便退。孙歆引兵上岸,迤逦追时,不到二十里,一声炮响,晋兵四面而出。吴兵急忙回撤,杜预乘势掩杀,吴兵死者不计其数。孙歆奔到城边,周旨八百军混杂于中,就城上举火。孙歆大惊,说道:“北来晋军难道飞渡过江也?”正准备退时,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

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顶上飘出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陆景大惊,欲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马到斩之。(www.daowen.com)

伍延见各军皆败,乃弃城走,被伏兵捉住,缚见杜预。预曰:“留之无用!”叱令武士斩之,遂得江陵。沅、湘及广州诸郡皆望风而降。遂进兵攻武昌,武昌亦降,杜预军威大振,遂大会诸将,共议取建业之策。

晋、吴之间最后的决战已经在所难免,此是后话,按下暂且不表,单说杜预在襄阳留下的一件千古流芳之事。

在襄阳,除了军事谋划、操练兵士外,杜预最为关心之事莫过于兴修水利。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老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杜预沉碑

一日,秋高气爽,杜预登岘首山,信步来到堕泪碑前。对碑叹道:“我知太傅魂魄常游于此,学生自来襄阳,每每自励,不敢怠慢,效法先生,为民造福。先生伐吴统一之志,学生时时牢记。然,亦有逆心之事。都道我位高权重,殊不知我每每受制于人。即便伐吴之国事,也常常受朝中权贵制肘,我唯有送礼贿赂他们。我如此,不是企图通过他们得到什么好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加害于我。我这样做,愧对先生对我的厚爱矣!”

侍从参佐说道:“将军休要自责,羊太傅在世时,朝中风气尚正,如今天下坐久,百官生贪,外任给京官进贡已然成风,无可奈何,非将军本意也!”

杜预说:“我自信勤勉,为国尽力。羊太傅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我愿以岘山作证,见我赤心矣!”

参佐说:“如何作证?”

杜预说:“君不闻沧海桑田乎?千年之后,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请君将我所作所为,刻成两通石碑,一通沉于万山之下汉水深潭,一通立于岘首之上。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后人有诗曰:“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前身后几年事。襄江千年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隆中饮者评曰:

杜预是羊祜亲自推荐的接班人,这个人不负众望,率领大军一举灭吴,功勋卓著。他在治理襄阳期间,政绩甚佳,办教育,兴水利,有目共睹。但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好留身后名,常自言:“百年后,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于是刻石为二碑,记其功绩,一沉于万山之下汉水深潭里,一立于岘山之上。杜预死于公元284年,距今已有1730余年,所谓沧海桑田。可是汉水依旧,不见沉碑面世,倒有后人写下几首讥讽诗。唐代鲍溶在其《襄阳怀古》中写道:“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襄江千年末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也许,今天评断杜预之预言尚为时过早,说不准什么时候汉水干涸,杜预沉碑重见天日也未可知。但是,我敢断言,后人对羊杜二人的客观公正评价永远不会变。

杜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高祖。杜预守襄阳时,杜姓就在襄阳定居下来,乃京兆杜氏分支。至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4代85年。杜甫在《回棹诗》中说:“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杜甫首先承认杜预是其祖先,以与杜预为同宗的口吻,说杜预沉碑江底不是杜氏之过,亦赞扬了王粲井依然保存在万山之巅。事实上,杜甫以有杜预这样的远祖和以襄阳为祖籍而骄傲。他一生都梦想回到襄阳,然而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直到死后4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其孙杜嗣业遵其父嘱托,将杜甫灵柩归葬偃师城西首阳山。杜嗣业遵杜甫遗志,特意绕道襄阳,分其遗骨及衣物葬于岘山。

精彩评论

汉江风:据《南雍州记》说,从东晋武帝到梁元帝之间大约165年间,每逢天气晴朗的日子,渔夫、樵子经常能看到万山潭底的杜预碑。此碑百分之百还在江底,如果能够重见天日,那必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件大事。

踏歌行:最喜欢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浩荡荡,势如接天,这就是站在城楼上所看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