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养成记: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华文明养成记:大传统与小传统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明可以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部分。“大传统”中许多伟大的思想和优秀作品往往起源于民间,脱胎于“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大传统”形成后又通过种种渠道回到民间,进入“小传统”文化中,并且在意义上发生种种始料不及的改变。在中世纪的欧洲,“大传统”和一般人民颇有隔阂,成为一种“封闭的传统”。礼制文化是属于“大传统”的范畴,但又通过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通过“小传统”的风俗文化而具体化。

中华文明养成记:大传统与小传统

中华文明可以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部分。

所谓“大传统”,指的是知识阶层的规范性文化,以学派思潮、历史典籍、文物制度、艺术创作等形式存在,并在官方和民间得到保存和传播,是有意识、有目的并经过理性思考而创造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文明的基本发展方向。本书前面诸章所论述的内容,多属于“大传统”的范畴。“小传统”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非规范性的文化,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世代相传。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是全国人口中最大的一部分,“小传统”主要是在乡村中产生和传承的,它以民间风俗、口头文学、方言俚语等形式存在,是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文化。

“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互相独立,但又绝不是各自封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可以看做是思考和行为的两条河流,它们彼此区别,但又曾经汇在一起,超出自身的范围之外。”[1]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来自农村,是在家庭私塾教育制度下培养起来的,他们与农民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的思考和文化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小传统”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大传统”中许多伟大的思想和优秀作品往往起源于民间,脱胎于“小传统”文化。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包含着一种明显的农民的精神气质,始终具有农业文明的性质。另一方面,“大传统”形成后又通过种种渠道回到民间,进入“小传统”文化中,并且在意义上发生种种始料不及的改变。同时,由于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尊奉“经世致用”“齐家治国”的价值取向,自觉地担当起社会教化的职能,往往有意识地把“大传统” 的文化规范成民俗,给民俗文化赋予“大传统”的文化意义,这就使中华文明中“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传通具有自觉的性质,使它们在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上趋向一致。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世纪的欧洲,“大传统”和一般人民颇有隔阂,成为一种“封闭的传统”。因为欧洲的“雅言”是拉丁文,其传授在学校,是属于上层贵族的文化。至于各地的人民则都采用方言,可以和拉丁文互不相涉。中华文化很早就有“雅”和“俗”两个层次的区分,但中国的“雅言”是本国语文的标准化或雅化,因而中国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也易于交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作为“大传统”的儒家文化塑造着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作为“小传统”的民俗文化也同样发挥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教育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日常的风俗、礼俗之中。它们和主流文化精神一起构筑了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空间,也一起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的习俗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周南·关雎序》中便有了“美教化,移风俗”的提法。有人认为《诗经·国风》堪称中国习俗史的权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习俗画,一部《国风》就是一部上古风情录。如《国风》中就有表现爱国精神、保家卫国的意志,《泰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了士兵积极应召、勇于赴敌的气概。早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风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起到重要作用。汉定天下,国力渐强,风俗文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和定型,展现出一派崭新的面貌。“秦汉社会风俗文化不仅是一派时移俗易的新风貌,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重大影响。”[2]

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中国的服饰习俗丰富多彩,向以“衣冠王国”著称于世。在远古时代,服饰主要是为了御寒、防暑、护体和遮羞。进入文明时代后,服饰常被用来区分等级、职业、民族、年龄和性别,并出现了服饰的审美价值日益上升的趋向。秦汉时期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www.daowen.com)

婚姻和丧葬习俗方面,汉代也已经基本定型。等级性是秦汉时期婚姻的特点之一。婚姻礼仪并非与“六礼”完全契合,大致要经过八个重要的环节。除了注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外,还可列举九种其他的婚姻形式。在丧葬方面,西汉前期,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中多以珍宝与实用器皿等随葬;后一阶段随着儒家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制约,象征性的墓室、器物、俑开始涌现。但总体来看,厚葬之风盛行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女俑,南朝宋,南京博物院藏。

在汉代形成或定型的民俗文化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节日习俗。我国现在民间流行的大部分节日都是在秦汉时期,特别是在汉代定型的。

中国的风俗文化与礼制文化是密切联系的。礼制文化是属于“大传统”的范畴,但又通过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通过“小传统”的风俗文化而具体化。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在秦汉时期臻于完备。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谓“礼”,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古代的礼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礼既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揖让周旋之节文”,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行为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几乎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西周时期以礼治天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礼制。春秋战国社会动荡,被说为“礼崩乐坏”。汉代对礼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汉代的礼制包括六礼、七教、八政。“六礼”即社会典仪,包括冠、婚、丧、祭、乡、相见;“七教”即人伦关系,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即生活制式,包括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礼几乎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都从这里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些细致入微的礼制,不仅促进了全社会的“行同伦”,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而且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传统和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