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华文明养成记:新知识体系与群体形成

中华文明养成记:新知识体系与群体形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西学为中心、以西方文化为主要来源的新知识系统,是新知识空间的主干。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新的知识体系是由新的名词概念来表现的,或者说,晚清大量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外在形式。另外,在民间还出现了一批以掌握和运用西学新知为特征的新知识群体。新的知识群体转向大众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并承担起启发民众、唤醒国民的启蒙精英角色。

中华文明养成记:新知识体系与群体形成

晚清,存在着两个并存的知识系统。一个是传统的中国文化知识系统,所谓走正途的科举士子,基本上还在这个知识空间中。另一个则是新式的西学的知识系统。以西学为中心、以西方文化为主要来源的新知识系统,是新知识空间的主干。

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晚清出版了相当多的翻译西书,包括后来翻译的日译西学著作。同时,还出版了许多报纸杂志,有西方传教士主办的,也有本国文人主办的。这些西书报刊使西学新知广为传播,成为西学新知的主要传播媒介。早先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如《万国公报》等,在传播西学知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872年4月创办的《申报》,被人们视为了解时事新知的窗口。此后,还出现了更为直观的图画报,如1877年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画报》,1880年美国传教士创办《画图新报》,1884年申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这些画报以形象直观的图画来传播新知新事,大大扩大了传播面,使西学新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的知识体系是由新的名词概念来表现的,或者说,晚清大量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外在形式。晚清时期翻译的西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创造了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在清末翻译日译西书的过程中,曾经大量地借用日本人创造的新名词。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文章就大量采借“日本新名词”。严复在1902年的《主客评议》中说:“夫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立宪、革命诸义,为吾国六经历史之不言固也。”这些新名词、新概念大量地融入汉语系统,成为人们了解和掌握西学知识的工具。

《画图新报》。

《点石斋画报》。

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到民国初期,更是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术语体系的基础。通过这些词汇概念,许多中国人不仅了解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了解了相当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认同了民主、自由、民族等现代价值。换言之,通过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创造和传播,中国人已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部分地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清末民初大量创译的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中国人已大体获致了直到今天为止的“现代思想平台”,从此以后,就语言层面而言,我们基本上已可以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进行直接对话了。[2]

与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相适应的,是涌现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所谓新知识分子,指的是“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近代政治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3]。他们展示了对精神价值的全新追求,从道德关怀、社会关怀、知识关怀与终极关怀,实现了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重建价值体系,传承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传统道德的合理因素,同时倡导自由民主新道统,建构新价值体系;实现社会角色转换,在废除科举被抛离权力秩序后,通过政治参与、社会团体与现代传媒等形式重建社会政治影响力;呼唤建立起分立于道统的学统、分立于治术的学术,致力于建立专业化、科学化、分科化的现代学术体系、现代知识体系;以理性精神区隔宗教狂热,又以终极关怀超越物质主义,在对中学、西学中的宗教文化采取开放立场的基础上重构信仰世界[4]这些新式知识分子,既是社会思想启蒙的产物,也是推动思想启蒙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www.daowen.com)

洋务运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一些参与洋务运动的封建士大夫通过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阔了视野,逐渐对西方近代社会制度及文化的长处有所认识,对中国封建制度的缺陷有所批判,产生了新思想,由封建官员发展为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也为洋务运动培养出一批新知识分子。新式学堂所培养出来的,不再是满口诗云子曰,专习八股制艺的儒生,而是通晓外语和各类自然科学知识,并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新式应用型人才。他们已经初具近代化的知识结构,是第一代新知识分子。而留学生在海外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接受欧风美雨的沐浴,其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我国近代新知识分子重要来源。

另外,在民间还出现了一批以掌握和运用西学新知为特征的新知识群体。这些新型知识人才的生存方式已经不是像传统士人那样读书做官,不是辅君治民、高于庶民的身份,而是在洋行、商号、报馆、印书馆、新学塾等与西人有关的社会新事业中任职,靠西学技能吃饭,他们成了以新文化事业和新知识职业为生的新型知识群体。

新型知识分子主张打破专制社会对学术的禁锢与干预,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分离,希望形成有利于实现学术独立、学术自由的社会环境,促进形成独立于政界的学界、知识界。受西方学术思潮影响,清末知识分子对学术分科日渐重视,着手建立分科细密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学科分类为现代学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他们具有深刻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选择不同的方式推动着传统专制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的转型,并努力探寻着知识分子在现代条件下干预公共事务、担当公共角色的途径,包括探索在体制外以民间社会、以舆论关切等干预政治参与社会的新形式。新的知识群体转向大众化的公共话语空间,并承担起启发民众、唤醒国民的启蒙精英角色。他们创办报刊,影响舆论,引导社会,批评政府,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他们成为晚清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