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品读:选文彰显发愤之作

《史记》品读:选文彰显发愤之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中司马迁借圣贤之事例来说明《史记》也是发愤之作,其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史记》品读:选文彰显发愤之作

【题解】

太史公自序》是全书最后一篇,交代了作者的身世、写作缘由和大概内容。选文中司马迁借圣贤之事例来说明《史记》也是发愤之作,其中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原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卷一百三十,第3978页)

《史记》书影

【注释】

①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②惟:思考。③遂:实现。④羑(yǒu)里:商代监狱名。⑤厥(jué):于是。⑥陶唐:尧。⑦麟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巡幸雍地,获一白麟,司马迁以此作为《史记》记事的下限,但这只是指大概的时间。(www.daowen.com)

【品读】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前嘱托儿子一定要完成一部史书。司马迁秉承父亲遗志,撰述《史记》,但却在武帝天汉三年(前98)遭受李陵之祸。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也善于射箭,皇帝认为他是名将之后,就派他率领八百骑兵。天汉二年(前99)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到祁连山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及其射手步兵共五千人被派往居延以北千余里,想以此分散匈奴兵力。约定日期到了之后,李陵率军返回,但被单于的八万军队围困住。李陵军拼死抵抗,弓箭射尽,死伤大半,所杀匈奴兵有一万多人。李陵一边撤退一边作战,维持了八天,但终究寡不敌众,又因粮食短缺,等不到救兵,李陵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消息传回汉朝,武帝大怒,群臣也都怪罪李陵,只有司马迁站出来说李陵有国士之风,而且他以五千之兵与匈奴数万军队大战,虽然战败,但其功绩足以光耀天下,他之所以不死,可能是想在适当的机会再回报汉朝。司马迁本是就事论事,但汉武帝以为他是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此次出战,李广利是主力,但单于军队却被李陵遇上,所以李广利的战功很小,司马迁说李陵功劳大,就使武帝觉得他这是在贬低李广利,司马迁由此被处以腐刑。

腐刑对司马迁来说是奇耻大辱,但《史记》还未完成,他不能一死了之。身遭大患,看尽世态炎凉后,抚今追昔,回想历史,原来很多伟大的著作都是作者在穷困之中发泄愤懑之作。这些作者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他们都是“贤圣”,其作品有《周易》《春秋》《离骚》《国语》等。如此一段叙述,司马迁隐隐地把自己和贤圣相提,把《史记》和《春秋》等经典并论,可见《史记》在其心中的地位。“此人皆意……”一句,看似在说以上的著作,实际上是在说《史记》,他要告诉人们的是,书中有着作者郁闷难解的不平之气。

【扩展阅读】

导言: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曰”中,对《史记》有一段评价,值得引述。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汉书·司马迁传》卷六十二,中华书局,1962,第2737~27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