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国之群雄逐鹿:孙坚再度崛起,智取成功

三国之群雄逐鹿:孙坚再度崛起,智取成功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代的重量级猛人孙坚再次出场。孙家世代布衣(平民),没想到,到了孙坚这一代,时来运转。孙坚并不打算硬拼,他要智取。多年的底层工作经历让孙坚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难得的机遇。十几天后伤势痊愈,孙坚又跨上战马,接着打。以战功升任别部司马,朱儁将孙坚的战场表现上奏朝廷,孙坚的大名由此为朝廷所知。孙坚率部北上来到荆州南阳。

三国之群雄逐鹿:孙坚再度崛起,智取成功

三国时代的重量级猛人孙坚再次出场。之前,只是配角充当参谋角色的他,现在已经是战场响当当的主角,不需要潜规则,不需要送礼走后门,孙坚的角色转变,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实力。当然,以孙坚的草根身份,想靠也靠不上。

孙坚厉害,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更厉害。孙策后来成了霸王,虽说前面带了个小字但也很牛了;另一个孙权干脆直接做了皇帝,虽然只负责江东这么一块“责任田”,但大小也是皇帝。孙坚生了一个霸王、一个皇帝,虽然这一切在他有生之年未曾看到,泉下有知也会欣慰了。

能做霸王和皇帝的爹,孙坚本人自然也十分了得。

孙坚,字文台,扬州吴郡富春人。

孙坚的出世经历颇有几分戏剧性。孙家世代布衣(平民),没想到,到了孙坚这一代,时来运转。

孙家的发迹还要从孙坚和他爹的一次旅行说起。

一次,父子俩坐船去钱塘,半路上遇上一伙海盗,这伙人刚打劫了几个商旅,正在岸上坐地分赃。路过的客商和过往行人见到这场面,谁还敢上前,全都

躲得远远的。

孙坚见了贼,不但不怕反而十分亢奋,这就要上岸去抓海盗,对老爹说:“这伙毛贼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 目无王法!爹,看我上岸去收拾他们。”孙坚他爹不想多事,拦着不让他去。但孙坚趁他爹不注意,纵身一跃,早已提刀上岸。

上岸后,孙坚并不急于进攻,而是挥舞大刀左比右画,像是在指挥人马左右包抄。这就是孙坚聪明的地方,孙坚勇武归勇武,却并不鲁莽,一个人再能打,也战不过一群海盗。孙坚并不打算硬拼,他要智取。正在分赃的海盗远远见孙坚在那装模作样地调兵遣将,吓得不轻,贼人胆虚,虽然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威风无比,其实心里也发虚,这些人搞不清状况,见孙坚那份镇定从容,还真以为官军杀来了,丢下东西,四散奔逃。

虚张声势的孙坚,见这伙蠢贼上当要跑,胆气更壮了,在后紧追不舍。

事情发展到现在,如果是一般人也就见好就收了。一个人忽悠一群海盗,已经很牛了。

但孙坚不是一般人,人家还有更高的追求。于是一个滑稽的场面出现了,前面一群海盗在跑,后面孙坚一个人提刀紧追。最后孙坚终于赶上一个跑得慢的倒霉家伙,追上去一刀把这位的脑袋砍了下来。

孙坚巧妙利用了海盗色厉内荏、做贼心虚的弱点,仅凭一人就吓跑海盗,夺回被抢财物,还亲手杀了一个贼人,表现出色,有勇有谋。

正是这次见义勇为令孙坚在家乡声名大噪,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做了好事的孙坚很快便有好事找上门,县衙见他小小年纪却胆识过人,智勇双全,请他在县衙做了一名缉捕盗贼的尉官,这年孙坚才十七岁。

各位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类似的情节在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中也曾出现过,不错,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武二爷。

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后,从一个落魄青年摇身一变成了打虎英雄,并由此步入公门,成了衙门里的公人。

武松与孙坚最大的区别就是,武松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而孙坚是真实的经历。

不过,孙坚的仕途此后一直不顺,从熹平元年(172)到光和七年(184),十几年过去,孙坚依旧是县衙里的芝麻小官,先后做过盐渎县丞、下邳县丞,却始终得不到升迁。以孙坚的平民背景布衣出身,有这般境遇也不奇怪。

当时的察举(人事)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里,能入仕做官的多是有背景的世家子弟或依附于高官豪门的门生故吏。升迁这种好事很难轮到孙坚头上。不出意外,县级公务员孙坚很可能在县丞的岗位上干到退休,然后回家抱孙子。但意外偏偏就发生了。184年,张角于河北起兵,黄巾军起事了。

当时,孙坚正在下邳,听到消息,迅速召集了一千多淮泗男儿。多年的底层工作经历让孙坚意识到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难得的机遇。承平年代,以他的出身背景,即使业绩再出色,也难有出头之日,建立军功是他唯一的机会。

孙坚率领他的淮泗子弟跟随中郎将朱儁讨伐黄巾,孙坚十分珍惜搏战沙场的机会,打起仗来格外卖力,常身先士卒,深入敌阵。

一次,孙坚率部征讨汝南黄巾,击败黄巾军后,又来了当年追海盗的劲头,一时兴起,穷追不舍,结果孤军深入,陷入重围,混战中,孙坚负伤坠马,部队也被打散。孙坚躺在荒草丛中,不但敌人没发现他,连自己人也没找到他,幸运的是,孙坚的坐骑一匹青骢马,十分通人性,跑回军营,长鸣嘶叫,似乎是让人跟着它走,众人随着青骢马重返战场,这才在没人的荒草中找到孙坚将他抬回大营。

十几天后伤势痊愈,孙坚又跨上战马,接着打。就是这么顽强。

在著名的宛城之战中,又是孙坚督率一部独当一面,这时的孙坚已是朱儁帐前的得力干将,激战中,孙坚亲冒矢石带头爬城,勇不可当,众军见状,士气大振,鼓噪登城,一举攻下宛城。

以战功升任别部司马,朱儁将孙坚的战场表现上奏朝廷,孙坚的大名由此为朝廷所知。

关东兵起,各路诸侯联合讨董,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也起兵响应。以他的风格,不参战就不是孙坚了。

长沙归荆州管,但孙坚跟自己的上级荆州刺史王叡的关系却很僵。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世家名士的王叡看不起寒门出身的孙坚,两人曾共同出兵镇压零陵、桂阳叛乱,在一起共过事,当时的王叡就以一种极为鄙夷的表情对待孙坚,虽然王叡可能并没有说什么羞辱的话也没有过激的言行,人家毕竟是名士,涵养还是有的,但那种居高临下仿佛天生的优越感还是不自觉地散发出来,他的轻蔑和不屑全都写在了脸上。

孙坚这种从底层干起来的人,努力要强上进, 自尊心却十分敏感脆弱,他们不怕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却忍受不了上司、同僚的那种傲慢、鄙夷。

孙坚早想收拾王叡,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董卓乱起,机会来了。

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孙坚带兵一路北上,路过王叡官署,带兵将王叡包围。王叡听说大兵围府,登楼下望,四下全是孙坚的兵,走投无路的王叡被迫吞金自杀。

孙坚率部北上来到荆州南阳。南阳太守张咨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大家是友军,但名士张咨犯了跟王叡一样的毛病——看不起孙坚。孙坚向他借粮,他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不借,孙坚被惹火了,借请张咨吃饭的机会,就在酒席上把张咨砍了。

太守被杀,效果立竿见影,南阳郡再也没人敢惹孙坚,军粮给养源源不断送到孙坚大营,有求必应,十分热情。

张咨被杀,南阳无主,孙坚就把南阳郡送给了袁术,袁术这会儿正愁没地盘很高兴地笑纳了,礼尚往来,袁术也不白收礼,当即表奏朝廷让孙坚做破虏将军、豫州刺史。袁术坐镇南阳供应军粮,孙坚带兵北上,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

这时东线、北线的战斗已经结束,董卓听说孙坚带兵进至鲁阳,马上派几万大军前来迎战。

董卓军所部多是骑兵,行动迅速,机动性强,大队骑兵奉命长途奔袭鲁阳。董军杀来时,孙坚毫无觉察,他正在鲁阳城外开欢送会,为他的长史公仇称送行呢!这位长史的任务正是回去筹措军粮。

宴会在鲁阳城东门外临时搭建的大帐里举行,孙坚和部下们正在畅饮美酒,正喝得高兴,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几十个董卓的骑兵突然出现在鲁阳城外。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很明显这些人是董军斥候(侦察兵),说明大部队距此不会很远。

部下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露出惊慌的神色,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搞蒙了,都没了主意,眼睛齐刷刷看向孙坚。谁知孙坚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反应,还在那里胡吃海喝,当然这些都是装的,经验丰富的孙坚知道,他是军中主帅也是全军之胆,如果他也慌乱了,部下们只会更乱,那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危急时刻,孙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表现出大将风度。孙坚镇定自若分兵派将,指挥部队从容整队,列阵城外,然后有序退入城中。

孙坚整队入城,董卓数万大军随后而至,杀到城外。董军见孙坚已有准备,不敢贸然攻城,悄然退去。

到了初平二年(191),战斗在反董第一线的只有南线的孙坚军,虽然孙坚跟他的部队成了孤军,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位猛人旺盛的斗志。(www.daowen.com)

董卓部将徐荣、李蒙趁关东联军动摇,发动反击。凉州军中多是骑兵精锐,相比之下,关东联军多是步兵,前者的机动能力是后者无法比拟的。而董卓的凉州军充分利用了己方优势,趁联军势弱,机动能力又差,迅猛出击,意图再次给予联军以沉重打击。

凉州军善于长途奔袭,常常利用骑兵的速度远程奔袭联军驻地。为追求速度,几乎不带辎重,所需军资全靠就地补充(也就是抢)。因此,董卓所部每次出击,都伴随着一路抢掠。但以奔袭为主,抢掠是为了奔袭。

不久,徐荣部就与北伐军孙坚部在梁县附近遭遇,交战结果,再次证明徐荣军的实力,孙坚所部大败。

孙坚本人则陷入徐荣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眼见难以脱身,就要被擒,危急时刻,孙坚与心腹部将祖茂互换头巾盔甲,孙坚戴的红头巾在战场上十分显眼,成为徐荣军士兵竞相追逐的对象,当戴着红头巾的祖茂出现在战场上时,立刻把大部分徐军士兵吸引过去,纷纷去追假孙坚——祖茂。趁着敌兵注意力被引开,孙坚瞅准机会,在几十名亲兵的拼死护卫下杀出重围,从小路逃脱。但所部却折损大半。

祖茂也死于乱军之中,祖茂是替孙坚死的,如果没有祖茂,孙坚很可能被徐荣生擒或斩杀。

大将徐荣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名将,现存史料中,他打的仗只有三次,战绩:二胜一败,一胜汴水之战败曹操,二胜梁东之役败孙坚,而徐荣最后一次败给李傕、郭汜,却是事出有因,容后再说。

孙坚成功脱身,但跟随孙坚一同起兵的颍川太守李雯就没他那么幸运了,李雯被活捉。董卓处理俘虏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令人将李雯扔进一口大锅,加上水,在锅下烧火添柴硬是将李雯活活煮死,恐怖残忍至极。董卓特别喜欢尝试各种酷虐的杀人方法,捉到联军士兵,他常令人将其倒悬起来,再在身上缠满布帛,然后用熬好的热油从上灌进去。

但董卓的残暴却阻止不了孙坚的进攻。

孙坚在战后收拢被打散的士兵,在阳人(今河南汝阳)重建大营,但董卓显然没准备给孙坚喘息的机会。

董卓派大将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总领众将,进攻孙坚,以求一举歼灭孙坚。骑兵都督吕布被选为先锋,领兵五千先行进发。

胡轸平时自视甚高,在军中的地位远高于李傕、郭汜等人,对新近投奔的吕布更不屑一顾,一味要抢头功,出风头。手下的几个将领都很讨厌这个家伙,大家商量好决不能让胡轸立头功,那样的话,大家以后更没好日子过了。

大军一路开到广成已是黄昏,这里距孙坚屯兵的阳人还有几十里,按董卓事前的交代,大军就在此扎营,第二天再进兵,因为士兵长途行军走到这已是人困马乏,但以吕布为首的几人明知孙坚会有防备,却故意骗胡轸说,孙坚已经逃跑,应立即追击,不然就让孙坚逃了。

胡轸立功心切,当即命令全军不准休息继续前进,到阳人安营。结果,部队只能夜间行军,士兵们走到阳人,又渴又饿,连堑壕都没挖,纷纷卸去铠甲,躺倒在地,很快进入梦乡。

黑夜中,大军正在休息,士兵们熟睡之际,突然就听一声大喊:不好了,敌人杀出来了!士兵们被从睡梦中惊醒,睡眼惺忪的连方向都辨认不清,黑夜里,也摸不清敌人到底是从哪出来的,出来多少。部队立即陷入一片混乱,盔甲、马匹丢得到处都是,将士只顾各自逃命,在暗夜里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窜。

一直闹到天明,天色大亮,部队才稳定下来,胡轸重整军马,等他再次来到阳人,想要攻城时,孙坚早已严阵以待。

其实,昨夜,根本就没有人出城,那一声惊呼是吕布干的, 目的就是搅黄胡轸的计划,存心不让他立功。

这时,城门突然大开,孙坚率军从城内杀出,而折腾了一夜的胡轸军,早已如惊弓之鸟毫无斗志,被孙坚军杀得大败,都督华雄被孙坚于阵前斩杀。华雄本是无名小辈,也非关羽所杀。

阳人大捷的消息传来,让董卓和关东的诸侯都大吃一惊。

孙坚的盟友袁术更是惊讶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孙坚打了胜仗,一夜之间成为风云人物,知名度飙升。这时就有人犯了红眼病,出于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在袁术面前说孙坚的坏话:“孙坚打了胜仗,如他占了洛阳,有了名望,做大势力,恐尾大不掉。”袁术被说动对孙坚起了疑心,便停止了对孙坚的军粮供应。

孙坚打了胜仗正要乘胜追击,忽然负责粮草的人报告说,军中的粮草快用完了,鲁阳的新粮一直未到。孙坚听了心里一沉,他知道准是有人在背后黑自己,大军征战,岂可无粮。

心急如焚的孙坚连夜从阳人赶到鲁阳,两地相距一百多里,孙坚一个晚上就到了。

见了袁术,孙坚情绪激动,用刀在地上比画着说:“孙坚跟董卓本无私仇,之所以亲冒矢石冲锋陷阵,不顾性命拼死杀敌,上是为国家铲除奸贼,下是为将军您报血海深仇,您一家上百口人都死于董卓之手,我这也是为您啊,现我军大胜正是进兵消灭董卓的好机会,您听信谗言不发军粮,这正中敌人下怀啊,将军!”一番话说得袁术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哑口无言。袁术表情尴尬,连连解释,很快将军粮装好运走。

董卓早年曾跟孙坚一起在张温手下共事,董卓对孙坚很了解,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诸侯,都是我的手下败将,只有孙坚这小子,是我的劲敌,告诉前线众将对孙坚要格外留神,不可轻敌。”

因为了解,所以董卓很忌惮孙坚,也因为了解,所以孙坚不怕董卓。

关东诸侯一是没胆,二是无心与董卓决战,没胆因为害怕,无心因为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了自己身上,才不愿去为名存实亡的朝廷卖命。而孙坚就不同了,他出世以来,靠的就是军功,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如果当年没有只身擒海盗的经历,就不会步入公门。如果不是黄巾之乱从军平叛也不会有他的二千石郡守,洛阳权贵更不可能知道他这么一个寒门小卒。

讨伐董卓,关东诸侯或许不是出于真心,孙坚却一心想建不世功勋,为自己也为朝廷。别人怕董卓,他却不怕,相反,一想到要打这个家伙,他还有点兴奋。从他打仗的卖力程度就能看出来,整场战争中,打仗最卖力的就两个人,一个是曹操,另一个就是孙坚。

董卓军与关东联军打得最激烈的几场大战就是跟孙坚、曹操打的,孙坚、曹操都遇到了劲敌——董卓大将徐荣。只有真心想打的人才会遇上这位猛人,孙坚与曹操先后遭遇徐荣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那些作壁上观的各路诸侯是永远碰不到徐荣的。

董卓一度派心腹李傕到孙坚军中讲和,转达董卓的“诚意”,承诺只要孙坚退兵,就保荐孙氏子弟为官。至于官职,刺史、太守随意挑,李傕还说,董太师有个女儿,如将军不弃,希望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成为儿女亲家,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董卓认为自己的条件够优厚了,却遭到孙坚的严词拒绝:“董卓擅行废立,谋杀皇帝,大逆不道,不灭董卓三族,我死不瞑目。李傕,你回去告诉董卓,让他引颈受戮吧。”

孙坚拒绝董卓的和亲,继续一路北上,兵进太谷,距洛阳只有九十里。

董卓见和谈无效,亲自领兵在洛阳城郊与孙坚打了起来,这里是皇家陵寝所在,董卓军跟孙坚所部就在陵墓间杀来杀去。孙坚越战越勇,而董卓的士兵们几个月来靠抢劫盗墓大发横财,谁也不愿卖力。结果,董卓战败,不得不退出洛阳,逃往渑池。

孙坚进军洛阳,跟吕布又打了一仗将吕布驱逐,接着孙坚派人把被董卓军挖开的皇陵一一掩埋修复,随即率军开进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洛阳城。

此时的洛阳片瓦无存,孙坚只得领兵驻扎在城外,同时派兵深入新安、渑池间,切断董军退路。

董卓抵挡不住只好继续西撤,退到长安。

为了堵住孙坚。董卓将自己的人马重新做了调整部署:东中郎将董越守潼关外的渑池,中郎将段煨守潼关内的华阴,中郎将女婿牛辅屯兵安邑防备北面的白波贼以免后路被切断,其他几路将领分守潼关以东各县,摆出一个三角阵型。

孙坚虽收复洛阳,但洛阳城周围几百里都被董卓搞成了无人区,大白天都看不到一个鬼影,军粮更是无处筹集,洛阳无法久驻,孙坚只好率军撤出洛阳回鲁阳。

讨伐董卓的战争,随着孙坚洛阳撤军而宣告结束。

初平二年(191)四月,董卓在迁都三个月后来到长安。董卓军与关东联军各部脱离接触。

从初平元年(190)正月至初平二年(191)四月,仗打了一年多,最后,董卓被赶进潼关,与关东诸侯划关而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