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玄德义救孔文举:三国公元184-196

刘玄德义救孔文举:三国公元184-196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投奔师兄公孙瓒后,因表现出色,从平原令升任平原相。平原相,级别相当于太守,此时刘备已成为俸禄二千石的封疆大吏。刺客有感于刘备的人格魅力,不忍刺杀,反而将实情告知刘备。但“无名之辈”刘备在干了一件事——救孔融——后,知名度大增。文化名人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融从小便才学出众,年纪轻轻就已在文坛崭露头角。此事经过刻意渲染,很快传开,孔融成了全国知名的神童,而这个称号至今还保留着。

刘玄德义救孔文举:三国公元184-196

刘备投奔师兄公孙瓒后,因表现出色,从平原令升任平原相。在平原相任上,刘备干得有声有色。平原相,级别相当于太守,此时刘备已成为俸禄二千石的封疆大吏。

刘备的成功引起了平原大姓刘平的不满,刘平家是当地豪强,在平原很有势力。刘平看不起卖草鞋出身的刘玄德,觉得让这么一个人在平原发号施令,是对自己的羞辱,刘平派刺客前去行刺刘备。

刺客假装是去投奔刘备的门客,当时天下大乱,经常有人上门投奔,而刘备对前来投奔的人,一向热情款待,对这位刺客也是如此。

刘备本人出身寒微,饱尝人间冷暖,所以对来投之人,不分贵贱,一律以礼相待,平易近人,即使身份低微之人,刘备也与之同席而坐,吃同样的饭食。刘备还常常嘘寒问暖,对部下爱护有加。时间一长,就连刺客也深受感动。刺客有感于刘备的人格魅力,不忍刺杀,反而将实情告知刘备。

刘备在平原,对外抵御流寇,保一方平安;对内,与民休息,保护耕织,对来投的四方豪杰,更是英雄不问出处,与之推心置腹,在地方深得人心。

草根出身的刘备在群雄争霸的乱世打拼难度远大于袁绍曹操这些高干子弟。

刘备没背景没人脉,没有父辈铺好的锦绣前程,一切都要靠他自己,除了胸中的一股豪侠之气,他几乎一无所有,前路漫漫,困难重重。但刘备天生就是一个成就大事的人,被打倒100次,就101次爬起,他一生打了许多败仗,投奔过很多人,却从未屈服,他没有强大的实力,却有强大的内心。

很多人慕名来投,刘备来者不拒,虽生活艰苦,但每次只要有人来,刘备都会倾其所有热情款待。

尽管中原大地烽火连天,但刘备治理下的平原,呈现的却是一番太平景象。

虽然刘备很努力,但跟出身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袁术相比,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名气甚至不如公孙瓒、吕布

但“无名之辈”刘备在干了一件事——救孔融——后,知名度大增。

文化名人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人。东汉著名才子,“建安七子”之首。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当时的文坛领袖。

孔融的门第就连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人都不敢与之相比,因为他的先祖乃是至圣先师孔子。孔融从小便才学出众,年纪轻轻就已在文坛崭露头角。

孔融生平喜欢结交朋友,当然能跟孔融称兄道弟的自然也不是寻常之辈。比如陈留边让、平原祢衡,都是当时文坛才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恃才傲物。他们后来的命运不能不说也受此牵连,此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

三位文学才子,与当时的读书人一样,都选择进入仕途,偏偏他们先后都遇到了同一个人——曹操。虽然曹操也是文学大家,但偏偏与这三人水火难容,三人最后都不得善终死于非命,其中边让是被曹操直接处死,孔融是曹操利用职权,以朝廷名义灭其满门,而祢衡则是被曹操借黄祖之手间接除去。

说起孔融,首先想到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据说,孔融四岁时,一次,家里买了一些梨,洗好后放在盘子里,孔融兄弟听说有梨吃,都来拿,孔融最小却第一个跑过去,大家以为他抢着来,一定会挑大的拿,谁知,孔融的举动却出人意料,他拿了一个最小的。

哥哥们很意外,父亲孔宙更是惊讶不已,就问孔融:“那么多梨,你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四岁的孔融回答:“我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完了完了,答得太好了,想不出名都不行了。

此事经过刻意渲染,很快传开,孔融成了全国知名的神童,而这个称号至今还保留着。此案例也成为育儿的模范教材,被各种版本少儿书竞相引用。

孔融十岁的时候又干了件很牛的事。

这一年,小孔融跟随父亲孔宙到京城访亲拜友,孔宙忙于应酬,也没工夫带孩子,孔融居然自己一个人跑去拜访河南尹李膺。

李膺是当时的名士领袖,每天等着接见的人排成队,而且还要提前预约,因为是名人,所以李膺对访客的层次也是有要求的,人家可不是什么人都见的,必须是知名人士才行。

孔融一个十岁的小孩儿,想见李膺在当时真是比登天还难,但小孔融却做到了,他只用了一句话。

且说,小孔融大摇大摆来到李膺家府门前,很神气地对看门人说:“烦劳通报,就说世交好友子弟前来拜访。”看门的一听是世交,不敢怠慢赶紧进去通报,李膺正在跟几个朋友聊天,听说是老朋友家的晚辈来拜访,就让人请了进来,但进来的却是一个小孩儿。

等孔融来到李膺面前,李膺看着这个小孩儿面生,就问:“请问你的祖上跟我的祖上有何交情?”孔融镇定自若地答道:“当然有了,我的先人孔子跟您的先人老子就是朋友,所以我才说咱们两家是世交,难道不对吗?”孔融答得巧妙机敏,让在座的客人无不称叹,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聪敏,将来必定是个人物。

太中大夫陈炜晚来了一会儿,没听到这番精彩的对话,旁边的人讲给陈炜听,陈炜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这话让旁边的小孔融听到了。孔融接着来了一句:“大人,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喽!”在座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孔融四岁成名,长大后,脾气一点没变,饱读诗书出身名门的孔融,被当时另一名门世家司徒杨赐招入府中担任要职。

说起杨赐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但提起他的儿子杨彪、孙子杨修,那就无人不晓了,孙子比爷爷还有名。不过就官职而言,杨修比他爷爷差远了,司徒是三公之一,而杨修一辈子也只不过是丞相府的秘书长。

孔融步入仕途后,依然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看到官场腐败总要说几句。别人不敢说,他敢;别人不敢惹宦官,他偏跟宦官对着干。

外戚何进晋升为大将军,各官署都派代表前往祝贺,这本来是交个礼单说两句客气话的任务,杨赐派孔融去了,到了孔融那里偏就出了事。

孔融带着名帖礼物到了何进府门前一看,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送礼的人太多,照规矩,大家排队进场,孔融将名帖递进去后,很长时间也没轮到他,孔融等得不耐烦,干脆要回名片,扬长而去。何进得知后,大为光火,认为孔融看不起自己,准备收拾他,幸好旁边有人说好话,孔融才躲过一劫。

大将军何进掌权,孔融不逢迎;董卓进京掌权,孔融又跟董卓对着干,董卓要废立皇帝,别人都不敢反对,书生意气的孔融却仗义执言,公然跟董卓唱反调,让董卓很不爽,跟长官对着干的“好处”很快就体现出来,孔融这时的职务是虎贲中郎将,董卓将其转为议郎,没过多久,青州黄巾复起,北海国形势危急。

董卓暗示三公推荐孔融去做北海相,北海相跟刘备的平原相是一个级别,都是二千石。(www.daowen.com)

董卓想借刀杀人,不好明着动手,那会让人觉得自己气量狭窄,于是就想借黄巾之手除去孔融。董卓对付孔融这招后来让曹操学会了,曹操用来对付孔融的朋友祢衡,董卓杀孔融因为刘备的及时出现没能达成目的,但曹操借刀杀人却成功了。

对这种谋杀式的升迁,孔融满不在乎,从容赴任。而在他人看来,这跟赴死并无区别,孔融此去怕是有去无回了。

果不其然,孔融刚上任,就遇上了一股二十万人的流寇涌入北海,孔融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带兵迎战,勇气可嘉,但结果却惨不忍睹,大败。孔融,到底是名士,吃了不懂军事的亏。

孔融收集散兵,退守朱虚,军事非其所长,但孔融在文教上还是颇有建树,在此期间,孔融在北海修城寨、建学校,举荐当地大儒郑玄、邴原等。

过了不久,真正的黄巾军来了,孔融率部屯兵北海治下的都昌城,被黄巾军首领管亥带兵围困。

城池朝不保夕,危急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 自告奋勇愿意杀出重围去请救兵,此人名叫太史慈(166—206),字子义,青州东莱人。说起这个太史慈还有一段故事。

孔融到北海后,听说太史慈大名,一心想与之结交,只是此时的太史慈为了避祸正在辽东,但老母还在当地。孔融爱才,虽然此前从未与之谋面,但对太史慈可谓神交已久,因此经常派人给太史慈家里送米送面,照顾得无微不至。

孔融被管亥围困,太史慈正好从辽东归来,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太史慈回家后,其母感念孔融恩德,对太史慈说,恩人遭难,正是报恩之时,太史慈是孝子,为人又颇具侠士之风,轻生死,重大义。二话不说,当即单人匹马来见孔融。

太史慈趁着夜色,独自闯重围,进了都昌城。

这时的孔融苦盼援兵,已经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太史慈见了孔融说明来意,表示自己愿意带兵迎战,但孔融没同意,城中兵力本就不多,守城都不够,要是拼光了,别说解围,就是城都没人守了。

既然不能硬拼,那就只能派人出去求救,但附近谁也指望不上,黄巾人多势众,友军都在观望,谁也不愿冒险。

孔融想起了刘备,刘备跟孔融相距不远,这时刘备在地方已小有名气,刘备在青州一带口碑很好。孔融也久闻其名,他相信刘备会来救他,但派谁去呢?太史慈自告奋勇,表示自己愿闯重围去搬救兵。

但当孔融和太史慈来到城上向外看时,才发现城早已被四面合围。小小的都昌城被围得风雨不透,别说人,就连一只鸟都飞不出去。

孔融见此情景, 目瞪口呆,虽然太史慈主动请缨,孔融却犹豫不决,但太史慈坚持要去,并说自己有出城的办法,到了这时,孔融别无选择,只好让太史慈冒险一试。

第二天天明,久闭的城门突然打开,从城里冲出三骑,太史慈佩弓挂箭带着两个随从从城里出来了。惹人注意的不是太史慈而是他的两个随从,这两位兄弟没带兵器,只是每人肩上扛着一个箭靶。

城外的黄巾军看见城门突然打开,开始还以为有人要闯营突围。等看清楚就出来三个人,而且两个没带兵器,心才放下。但转瞬又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三人不突围,还扛着箭靶,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在众人惊诧狐疑的目光中,只见两个随从从容地来到城壕边,下马,一左一右将箭靶插入地中,太史慈则纵马奔驰左右开弓,不一会儿,两个箭靶上就插满了箭羽。这时,场外围观的黄巾军才弄明白,原来三人是在练习骑射。

弄清状况,大家也就放松下来,一个个席地而坐,观赏太史慈表演箭法。

太史慈射了一会儿,就跟两个随从收起箭靶回城去了。第二天又是如此,接连几天都是。几天后,太史慈再出来,已经没人理他,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太史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天早上,太史慈又出城了。不过,这回就他一人,没带随从也没带箭靶。对面的黄巾军对他的出现,无动于衷。

太史慈知道机会来了,没等黄巾军反应过来,纵马狂奔冲了过去,遇上拦路的,太史慈就左右开弓,箭声响处,必有人中箭倒地。这些天的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周围人见太史慈箭法精准,不敢靠近,只是远远尾随,就这么一路将太史慈“送”出大营。

太史慈冲出重围,快马加鞭,一路飞驰到了平原。

太史慈见到刘备呈上孔融的求救信,太史慈还怕刘备不出兵,说道:“大人,我太史慈只是东莱一村夫,与孔北海非亲非故,之所以冒死相助也是敬佩孔大人的仁德爱民。将军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危急之中,所以孔大人特派我拼死杀出重围前来求救,孔大人跟全城百姓性命全都仰仗将军了。还请将军仗义相助,速发救兵。”

刘备听完,双眼发光,情绪激动,之所以激动不是因为孔融向他求救,而是孔融这位天下知名的大人物居然知道他这个“无名小卒”,而且还专门派人来请自己,激动了,真的激动了:“孔北海居然还知道世上有我刘备!”刘备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之情。

多年来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却始终在底层徘徊,眼看袁绍、曹操,甚至孙坚都已功成名就,刘备的心情怎一个苦字了得。

从小渴望建功立业的刘备不甘平庸,却屡遭挫折,辗转各地,仍寄人篱下。

得知孔融向自己求援,敏锐的刘备意识到这是一个立世扬名的好机会。孔融是朝野知名的人物,而自己不过是依附于公孙瓒的小部队长,要是救了孔融……

刘备没有犹豫,马上派出三千救兵随太史慈杀回昌都去救孔融。管亥听说刘备率军来救,很给面子,当即撤围而去。

事后,果如刘备所料,大难不死的孔融对刘备的仗义之举感恩戴德,逢人就夸刘备。与此同时,刘备援救名士孔融也赢得了青州、徐州一带士大夫的好感,这为不久后刘备入主徐州积聚了人气和人心。

徐州广陵太守陈登曾对自己的功曹陈矫说:“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吾敬刘玄德。”在三国时代,想混出名堂,必须获得名士认可,尤其是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

刘备声誉倍增,援救孔融在三国史上微不足道,但对刘备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是草根出身的刘备逐鹿中原跻身诸侯之列迈出的坚实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