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奖惩机制:提升绩效考核效果

奖惩机制:提升绩效考核效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绩效考核是根据考核对象的业绩表现做出的一种问责、奖惩的机制或办法。在质量保证和课程体系预评价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绩效考核的奖惩机制,使既定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同时,目标和绩效协议也有助于质量保证政策的落实。自主性和问责制对于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院根据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或必要的谈话等,为质量保证和课程体系预评价创造良好的氛围。

奖惩机制:提升绩效考核效果

绩效考核是根据考核对象的业绩表现做出的一种问责、奖惩的机制或办法。一些国家,政府通过对高校的绩效指标确定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或资助额度,其实质是引入问责和竞争机制,提高单位资金投入的效益,使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通过内部绩效考核,引导二级学院围绕先前确定的目标开展工作,以最终的结果是否达到目标为依据。在质量保证课程体系预评价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绩效考核的奖惩机制,使既定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高校内部与质量相关的绩效考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二级学院工作开展绩效考核评价,二是学院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等开展绩效考核。

学校对二级学院工作开展绩效考核,强调竞争、分权和产出,以提高学院绩效,有助于改进对教学目标和绩效指标的定义,并加强资金与关键绩效指标实现之间的联系。通过使用绩效指标影响学校对学院的拨款,鼓励学院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加强学院自我管理和责任担当。同时,目标和绩效协议也有助于质量保证政策的落实。就质量保证而言,绩效考核指标应聚焦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生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成果、招生就业等方面。在学校内部,学院的发展规划要与学校的总体战略规划相协调,同时促进创新。在学院的目标和绩效协议中,应列出长期发展规划、中期规划以及发展路线图,采取的教学、学习和研究等方面的各项措施以及所需资源,并承诺到期完成的水平。学院的绩效指标要有利于学校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并给予学院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自主性和问责制对于学校内部绩效考核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www.daowen.com)

学院对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等开展绩效考核,需要明确责任和义务,坚守底线的同时追求卓越。对于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不尽相同,但又有共性。专业负责人需要承担起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责任,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充分听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争取资源,充分调动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并保持与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的沟通。专业负责人应负责组织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各门课程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课程体系预评价工作的主体是学院专业,并将落实到专业负责人身上。课程负责人是教学团队或是课程群的核心人物,需要对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有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带领本课程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教学研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落实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支撑作用,定义本课程的学生学习成果。而任课教师则需要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备好课、上好课,布置和批阅作业,与学生深入交流和研讨,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考核评价。学院根据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任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或必要的谈话等,为质量保证和课程体系预评价创造良好的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