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拆解穿越穿越历史与风格,赏析静宁文史大观

拆解穿越穿越历史与风格,赏析静宁文史大观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宁县城站院清真寺,是县城及其周边穆斯林信众宗教活动的中心,其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宗教理念相结合的产物,1982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站院清真寺名列其中。清真寺原建筑前临站院巷,背依西城墙,为长方形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前文说过,站院清真寺以其历史悠久和建筑精美享誉四方。

拆解穿越穿越历史与风格,赏析静宁文史大观

静宁县城站院清真寺,是县城及其周边穆斯林信众宗教活动的中心,其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中国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宗教理念相结合的产物,1982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中,站院清真寺名列其中。寺的始建年代,一说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1993年版《静宁县志·文化·建筑》记载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当以后者为是,距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清真寺原建筑前临站院巷,背依西城墙,为长方形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

沿中轴线由外及里,依次为牌坊门、邦克楼、礼拜殿,殿后有植物园,止于西城墙。整个建筑群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建筑精致,环境清幽,是丝绸之路上有影响的名寺之一。

寺院大门,是一座典型的斗拱木质牌楼,高约9米,门分三道。琉璃瓦顶,挑角飞檐,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门楣上方的“清真寺”三个鎏金颜体大字,熠熠生辉,气势磅礴。一方民国十七年(1928)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题写的“见义勇为”牌匾悬挂正中。刘郁芬,河北人,擅写魏碑,为表彰静宁回族群众以民族团结为重的义勇精神,制作了这块牌匾,赠给站院清真寺。寺院大门地势高于街面,两旁有台阶可上。从此经过者,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进入大门,一座凌空欲飞的邦克楼迎面矗立。邦克楼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尖塔,专门用作宣礼或观察新月,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的标志性建筑,又称宣礼塔、望月楼,楼内有木阶梯,可拾级而上。根据民国时期清真寺的照片看,站院邦克楼为圆形攒顶,双层四面。四根红柱,漆光焕彩,透花窗棂,古色古香。楼的上层张挂软帘,便利宣礼;下层有门厅,直通礼拜大殿。邦克楼两侧有粉墙,将院落隔成两个小四合院,院内广植花木,翠柏修竹,四时长青;春兰秋菊,依次开放。园中甬道,用彩色石子铺成图案,人们到此,犹如置身江南园林。(www.daowen.com)

寺的后院,坐落着主体建筑——礼拜大殿。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宽14.97米,进深25.25米,建筑面积377.84平方米。殿的正面五开间,明三暗二,明为大间,暗为小间。琉璃卷棚盖顶,青砖条石砌阶。门楣悬挂“礼拜大殿”匾额,气象庄严,肃穆大方。殿内用明柱、扇屏或垂花木雕隔断成三进,第一进上悬“开天正教”“清净敬主”“万化归真”三块大匾和两幅长联,画梁雕栋,富丽堂皇。第二进拜毡铺地,扇屏精美,设置雅致,形成浓厚的宗教氛围。第三进是礼拜中心,大殿西墙有一“凹壁”,砖刻四字“即是天方”,意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殿内金碧辉煌,给人一种犹入圣域的崇高感。

大殿的建筑外观浑然一体,但建筑年代却分为三个时期。最早修建的是最后的歇山顶重檐建筑部分。歇山顶建筑又称“九脊顶”,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即为重檐歇山顶,是古建筑中仅次于皇宫庑殿顶的高规格建筑。民间传说大殿聘请四川名师巧匠仿照成都刘备金殿修建,是有一定根据的。中间歇山单檐部分,建造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进脊梁文字“大清康熙伍拾壹年岁次壬辰伍月上浣榖旦奉直大夫知静宁州事知州黄廷钰儒学学正高如霓训导袁京吏目袁蘅木工丁守苍黑喜凤建”清晰可见,即是证明。前卷两条脊梁文字字迹部分脱落,但仍可看出卷棚修建年代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原任知州周翔千、时任知州张何衢都参与了修建。至于宣礼楼和大门的建修年代,无据可查,有待考证。

前文说过,站院清真寺以其历史悠久和建筑精美享誉四方。和县城其他古建筑相比,它有四个“之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