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楼梯尺度,建筑构造与识图

楼梯尺度,建筑构造与识图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13踏步构造2.梯段尺度确定梯段尺度主要指梯宽和梯长。在装配式楼梯中,D1 和D2 值的确定尚需注意使其符合预制板安放尺寸,并减少异形规格板数量。图6.14楼梯的尺寸计算6.栏杆扶手的高度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是指从踏步前缘至扶手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楼梯尺度,建筑构造与识图

1.踏步尺寸与坡度

一般来说,楼梯的坡度越小越平缓,行走也越舒服,但却加大了楼梯的进深,增加了建筑面积和造价。因此,在楼梯坡度的选择上,存在使用和经济之间的矛盾。楼梯、爬梯及坡道的区别,在于其坡度的大小和踏级的比等关系上。楼梯坡度范围在20°~45°之间,舒适坡度一般为26°34′(高宽比为1/2)。爬梯的范围一般为45°~90°,其中常用坡度为59°(高宽比1∶0.6)、73°(高宽比1∶0.3)和90°。坡道的坡度范围一般在20°以下,若其倾斜角在6°或坡度在1∶12以下的属于平缓的坡道,而坡度在1∶10以上的坡道应有防滑措施。

踏步高宽比决定了楼梯的坡度。楼梯坡度是依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和人流行走的舒适度、安全感、楼梯间的尺度、面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常用的坡度为1∶2左右。对公共建筑人流量大,安全要求高的楼梯坡度应该平缓一些,反之则可陡一些,以节约楼梯间面积。常用楼梯的踏步高和踏步宽尺寸见表6.1。

表6.1 常用适宜踏步尺寸 单位:mm

一般情况下,踏步高度在140~175mm 之间,成人踏步以150mm 左右为宜,不应高于175mm。较适宜的踏步宽度(水平投影宽度)300mm 左右,不应窄于260mm。为了适应人们上下楼的活动情况,踏面宜适当宽一些。在不改变梯段长度的情况下,为加宽踏面,可将踏步的前缘挑出,形成突缘,增加行走舒适度,如图6.13所示。

图6.13 踏步构造

2.梯段尺度确定

梯段尺度主要指梯宽和梯长。梯宽应按GB50016—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来确定,每股人流通常按500~600mm 宽度考虑,双人通行时为1000~1200mm,以此类推。同时,还需满足各类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梯段宽度的限定,如住宅不小于1100mm,公共建筑不小于1300mm 等。梯长即踏面宽度的总和,其值为L=b(N-1),其中b为踏面水平投影步宽,N 为梯段踏步数。

3.平台宽度

平台宽度有中间平台宽度D1 和楼层平台宽度D2,通常中间平台宽度应不小于梯宽,以保证同股数人流正常通行,同时应便于家具搬运。医院建筑还应保证担架等在平台处能转向通行,其中间平台宽度应不小于1800mm。楼层平台宽度,一般比中间平台更宽松一些,以利人流分配和停留。

4.梯井宽度

梯井是指梯段之间形成的空当,此空当从顶层到底层贯通,如图6.14所示的C。宽度60~200mm 为宜,供少年儿童使用的楼梯梯井应不大于120mm,以利安全。

5.楼梯尺寸计算

以常用的平行双跑楼梯为例,楼梯尺寸如图6.14所示,计算步骤如下:

(1)根据层高和初选步高h 确定每层踏步数N,N=H/h。设计时尽量采用等跑梯段,N 宜为偶数,以减少构件规格。若所求出N 为奇数或非整数,可反过来调整步高h。

(2)根据步数N 和初选步宽b 决定梯段水平投影长度L,L=(N/2-1)b。

(3)确定是否设梯井。如楼梯间宽度较富余,可在两梯段之间设梯井。(www.daowen.com)

(4)根据楼梯间开间净宽A 和梯井宽C 确定梯宽a,a=(A-C)/2。同时检验其通行能力是否满足紧急疏散时人流股数的要求,如不能满足,则应对梯井宽C 或楼梯间开间净宽A 进行调整。

(5)根据初选中间平台宽D1(D1≥a)和楼层平台宽D2(D2>a)以及梯段水平投影长度L 检验楼梯间进深净长度B,D1+L+D2=B。如不能满足,可对L 值进行调整(即调整b值)。必要时,则需调整B 值。在B 值一定的情况下,如尺寸有富裕,一般可加宽b值以减缓坡度或加宽D2 值以利于楼层平台分配人流。在装配式楼梯中,D1 和D2 值的确定尚需注意使其符合预制板安放尺寸,并减少异形规格板数量。

图6.14 楼梯的尺寸计算

6.栏杆扶手的高度

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是指从踏步前缘至扶手上表面的垂直距离。一般室内楼梯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宜小于900mm(通常取900mm)。室外楼梯栏杆扶手高度(特别是消防楼梯)应不小于1100mm。在幼儿园等建筑中,需要在500~600mm 高度再增设一道扶手,以适应儿童的身高,如图6.15所示。

7.楼梯下部净高的控制

楼梯下部净高的控制不但关系到行走安全,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涉及楼梯下面空间的利用以及通行的可能性,它是楼梯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楼梯下的净高包括梯段部位和平台部位,其中梯段部位净高不应小于2200mm,若楼梯平台下做通道时,平台中部位下净高应不小于2000mm(图6.16)。为使平台下净高满足要求,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解决。

(1)在底层变作长短跑梯段。起步第一跑为长跑,以提高中间平台标高,如图6.17(a)所示。这种方式仅在楼梯间进深较大、底层平台宽D2 富余时适用。

图6.15 栏杆扶手的高度

图6.16 楼梯下面净空高度控制

图6.17 底层中间平台下作出入口时的处理方式

(2)局部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局部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使其低于室内地坪标高(±0.000),但应高于室外地坪标高,以免雨水内溢,如图6.17(b)所示。

(3)综合以上两种方式。在采取长短跑梯段的同时,又降低底层中间平台下地坪标高,如图6.17(c)所示。这种处理方法可兼有前两种方式的优点,并减少其缺点。

(4)底层用直行楼梯。直接从室外上二层,如图6.17(d)所示。这种方式常用于住宅建筑,设计时需注意入口处雨篷底面标高的位置,保证净空高度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