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传统文化精髓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传统文化精髓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礼在中国古代属于嘉礼之一种,周代时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仪式制度,《仪礼》一书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周代的“婚姻六礼”,已成为中国古代婚礼仪式的固有程序。纳采礼,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男女婚恋从最初就被纳入“礼”的规范。在中国古代,纳征礼中男方给予女方家庭财物,是具有法律与社会意义的,意味着若干权利的转移,也是造成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地位的部分原因。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传统文化精髓

婚礼在中国古代属于嘉礼之一种,周代时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仪式制度,《仪礼》一书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仪礼·士昏礼》中所记的士阶层成婚礼仪制度,并不仅限于单一阶层,当时贵族婚礼制度也都大致遵循这一设定,其影响着后世并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周代的“婚姻六礼”,已成为中国古代婚礼仪式的固有程序。《礼记·中庸》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昏义》篇又曰:“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在儒家学说观照下,婚礼被视作整个礼制的基础,婚礼仪式的制度设定蕴含着深刻的儒家血缘伦理观念。“婚姻六礼”包含了从提亲到完婚的六个大体步骤,以下简要述之。

一是纳采,各代有不同的称呼,大致即民间习称的“说媒”。自周定礼乐而来,男女相恋交往就被要求要合乎规范,私订终身被视为非礼苟合,会遭到社会舆论的鄙视。《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择偶方式。提亲时,男方一般要带上相应的礼物,如先秦时,男方要以雁为纳采礼,《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雁为禽,所以纳采礼又称“委禽”;至于宋代,纳采又名“敲门”。纳采礼,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男女婚恋从最初就被纳入“礼”的规范。

二是问名。纳采礼既行,如果女方收下礼物,就表示了对婚事的应允。男方此时要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以便占卜婚姻的吉凶。女方书写名字及生辰的文书,就是后世所习称的“庚帖”,所以问名礼也就被称为“请庚帖”或“合八字”。庚帖文书的书写极富喜庆色彩,如清代的庚帖封面上一般要写上“文定厥祥”“天作之合”之类的吉祥话,内里再开具女方的姓名、籍贯、生辰和世系。问名礼与纳采礼一样,都要依托于媒人,故而《礼记·曲礼》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三是纳吉。中国古人相信天命,当双方家庭托媒人完成“纳采”“问名”之后,要请巫师术士进行卜卦,以测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所以“纳吉”又被称作“卜吉”。卜卦合算之后,双方父母就可以知道男女之间的婚配是否吉利,如果是“乾坤两造无冲”,就说明婚姻祥瑞可配。“纳吉”的实行,意味着双方实质上交换了庚帖,若是卜卦吉祥,也就相当于初步完成了定亲仪式。(www.daowen.com)

四是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是下聘礼,即男家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这一环节所送的礼物,要远比纳采时丰富贵重,而且不同阶层也有相应的标准,所以民间又称为“下大礼”“过财”。在中国古代,纳征礼中男方给予女方家庭财物,是具有法律与社会意义的,意味着若干权利的转移,也是造成男女双方在婚姻关系中不平等地位的部分原因。古代遵循“非受不交不亲”,只有经过“纳征”这一环节,男女双方的婚约才算完全成立,进入了婚姻的实质阶段。

五是请期。亦称“告期”,即男方择定迎娶新娘良辰吉日后告诉女方,周代时迎亲吉日一般都要由巫师占卜而定,后世也就一直传承下来。因为“请期”,中国古代还演变出了“催妆”环节。一旦佳期定下来,男方就会派人通知女方家,以便其及早置办嫁妆,为接下来的婚礼举行做足准备。

六是亲迎。这是六礼的最后一步。据说周文王婚配时,曾亲迎新娘于渭水河畔,自此亲迎就成为男女婚姻的定制。成婚当天,新郎要亲自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护送回男方家,之后再举行婚礼仪式。这一环节相当烦琐,相应仪式历代都有不同的演变,但主要就是迎亲和拜堂。拜堂次日,新妇还要行拜见公婆之礼;婚后第三天,新妇还有归宁之礼,这样婚礼才算完全结束,男女双方可以成家立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