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柳下惠诔: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的精彩篇章

柳下惠诔: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的精彩篇章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们选读的这篇《柳下惠诔》,虽承刘勰所言“读诔定谥”之大节,却是以下诔上、以妻诔夫,应属“私谥”。柳下惠的圣贤君子形象在此篇诔文中更得到具体而微的呈现。此后六句为第二层次,重点转为对柳下惠辞世的哀悼之情,整个篇章“辞哀而韵长”,打动人心。

柳下惠诔: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的精彩篇章

诔文是最古老的礼仪文体之一。“诔”与“谥”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用此文体通常列述死者德行,表示哀悼并以此定谥。诔文产生之初与“为死者定谥”这一目的分不开。谥或者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带有被赋予的特定含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或恶行。给予谥号的标准称为谥法,多数时候不免虚夸,如“经天纬地曰文”“乱而不损曰灵”“恭仁短折曰灵”,上古多用单字谥号,后世则常用两字甚至更多字。除了朝廷公谥,有名望的学者死后也会被其亲友门人加“私讳”。最初的诔文,在礼仪上一般是上对下、尊对卑的,诔文的撰写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周代时只能用于王侯卿大夫之丧,不能用于普通人的丧葬。最早遗存的诔文——鲁哀公诔孔子并未有谥,可见诔文逐渐游离于谥法系统,表达哀悼的文体作用逐渐加重。而我们选读的这篇《柳下惠诔》,虽承刘勰所言“读诔定谥”之大节,却是以下诔上、以妻诔夫,应属“私谥”。就其传世源流而言,此文最早见于西汉成书的《列女传》,所以后世学者如纪昀以此质疑“未必果真出柳下妇也”,但依然肯定其在诔文体式发展上的“始变”色彩。源于此,本文仍遵循关于此篇作者与系年的传统定位

柳下惠,即展禽,春秋中期人,鲁公族,以字为氏,故称展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故称柳下惠。其名字各书记载不一。柳下惠曾为鲁国士师(掌管刑狱的官)。鲁僖公二十六年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柳下惠生活的时代应在春秋中期,诸多文献如《左传》《礼记》《论语》《庄子》记载显示,柳下惠是一位颇为后人认可的古代圣贤。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流传,细节虽有差异,但其君子风范当为后世公认。孔子赞柳下惠“言中伦,行中虑”,而指责臧文仲“不仁”的评判标准即:“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篇》);对柳下惠在鲁国连遭三次贬黜而不去国,坚持“直道事人”的风范,孟子评价更高,他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篇下》)柳下惠的圣贤君子形象在此篇诔文中更得到具体而微的呈现。(www.daowen.com)

诔辞共二十句,八十七字。前十二句为一层次,首两句为总体定评,简笔勾勒出一位不事夸耀却才德永续的贤哲形象。此后十句乃诔文之主干,用简约而恰当的语言,从多个层面描绘柳下惠一生的德行。写其性格诚实不欺,且与人无害,行为上能同各色人等和睦相处,而不强作高出流俗的明察者,为救护民众,个人甘愿蒙受诬名屈辱。虽三次遭贬黜而不易其志。性格始终和乐温润,不愧为君子人格的典范。此后六句为第二层次,重点转为对柳下惠辞世的哀悼之情,整个篇章“辞哀而韵长”(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打动人心。最后两句顺理成章地点明谥号,予以告结。此文不仅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柳下惠一生的崇高品性德行,更以适当的哀叹引导抒发对辞世者共同的惋惜与悼念之情,“惠”之谥号结语则将其一生抽象升华。据《烈女传》记载,诔文完稿,其贴切合宜令门人叹服而不能改一字,虽“以妻诔夫”,突破诔文书写传统,且“私门定谥”,但此篇诔文备受赞誉,世间皆认为柳下惠妻“贤明有文”。上述诔文的三层结撰方式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基本确立了此后诔文的结构模式。在后世演变中,随着谥法在现实中功能性的衰减,诔文更加看重哀情书写,与其他哀辞祭文有所重叠,创作者日渐减少。因此,这篇早期辞浅情深、文短韵长的诔文佳作更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