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北门驷马桥:老城的人文故事

成都北门驷马桥:老城的人文故事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的不说,仅是成都北大门外的驷马桥,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尹昌龄先生,他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故居便在老北门。这就是老成都皇城以北的人文故事。可以说,没有老成都的北门,就没有今天成都人值得展示的过去几十年生活。每一个老成都人的心里都有个不可替代的“北门”。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其实老成都的精彩故事是发生在每一条街巷里的。

成都北门驷马桥:老城的人文故事

文/桑宜川

时移世易,老成都人熟悉的那个老成都已成为传说,仅留存在记忆深处。近代以降,曾经有过的那些街巷,那些景观,那些人文,那些民俗,大多也不见了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都市,追赶潮流,以城中心的太古里及周遭最为引领时尚,丝毫不亚于北上广。

远的不说,仅是成都北大门外的驷马桥,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相传司马相如北上,赴长安,途经城北昇仙桥,题句于桥柱,自述致身通显之志,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世遂以“题桥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亦省作“题桥”或“题柱”。昇仙桥由此而易名“驷马桥”。再往北走,到新都,更有位居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

1908年清末时期成都满城一角

民国初年,成都北门城墙

民国时期的驷马桥

清朝年间,四川出了不少名士,如钱钟书推崇的遂宁诗人张船山、德阳罗江戏曲理论家李调元。稍后更有资中人骆成骧,破了清朝没有川人摘取文状元桂冠的天荒,他晚年便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里。

民国时期的成都城区不大,主要在如今的一环路内,除了华西坝有华西协合大学,望江楼旁有1936年从皇城迁移过去的国立四川大学,彰显出厚重的蜀地人文,出“新南门”再往南,基本上是农耕之地。而皇城以北,上风上水,大户人家,名门望族多半居住在这一片城区,栉比鳞次,一家挨着一家。撇开官宦人家不提,先说说民国时期“五老七贤”,他们就主要居住在皇城以北的街巷里。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尹昌龄先生,他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故居便在老北门。辛亥革命后,他兴办了成都慈惠堂,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被广泛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除此而外,他还兴办过学堂、托儿所、孤老院、火柴厂等实体机构。成都最早的托儿所、孤老院都是他亲手创建的,令后世敬仰。

在中国学术史上,自古以来“蜀学”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民国时期,即便文化风起云涌之时,蜀学的“名份”也从未动摇。

1936年,胡适的同窗陈衡哲陪同夫君任鸿隽到四川大学任校长,甫抵即聘请刘大杰做中文系主任,就很丢了面子,因为刘先生做的那些旧诗,论水平比他的蜀中学生都要差一截。故而没过几个月,刘大杰待不下去了,遂向任校长请辞,只有走人了事。由此可见,蜀中文史人才怎生了得?

那年月,其实也不应苛求刘先生,他是新派人物,根本无法与川籍学人的旧学“华山论剑”。比如廖平、吴虞,二人都是现代中国的鸿儒。吴虞家住成都老北门,每天以研究古文字的释读这门冷学问为业,且硕果累累。他早年入成都尊经书院学习经学戊戌变法后,转而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被称为“成都言新学之最先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www.daowen.com)

我至今不解,那时的成都偏安一隅,城北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不佳良,何以催生了这么多睿智的文人士者?

清朝时期,骡马市一带,乃是商贾经营牲口的集市。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满人的迁徙,逐渐变为汉人的纸张及文房四宝流通之地,生意兴隆。正是有李劼人于1926年创办的乐山嘉乐纸厂,钱子宁于1939年创办的宜宾中元纸厂等数十家省内纸业,才使抗战时期的新闻纸、打印纸等实现“四川造”。其中数吴氏家族的纸铺较大,还有鲁氏家族帮着营销,以期满足省内外的用纸需求。

再往北不远,过“万福桥”,有四川省印刷厂,其前身为民国时期的印刷厂,原来都是有历史渊源的。这就是老成都皇城以北的人文故事。

1949年后,成渝铁路及其后的成昆铁路相继建成并开通,为世界瞩目。它辖下的成都火车北站,天南海北的人从这里开始认识成都,或来到这里创业,开始他们的梦想,并以此成了故乡,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便出生在这里。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若想去看看,或到异乡去谋生,这北站就是出发的地方。

五孔北门大桥旧照

成都北校场黄埔军校正门

除此之外,城北还有明星企业成都跃华食品厂、成都禽蛋公司、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造纸厂、成都木综厂、四川印刷厂、前锋热水器厂等等,都曾与老成都人,老四川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老成都的北门,就没有今天成都人值得展示的过去几十年生活。

那年月,在她的怀抱里,还有四川省林业局、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地质局、四川省科研所、四川省手工局(轻工局)等一系列政府机构,更有成都剧场、成都旅馆等在当时很上档次的旅游接待及文娱活动场馆,共同组成了老成都北大门的脸面,她们兴,则成都兴,一荣俱荣。老成都之北,作为一个整体,担负过成都70年以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不可承受之重,为改革开放40年成都的民生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成都天府广场往北,过骡马市、文殊院、荷花池、成都北站,再到五块石,驷马桥,天回镇,一路向北,它的每一个地标都是老成都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抽丝剥茧后,你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成都。每一个老成都人的心里都有个不可替代的“北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每个人的过往都是城池的一部分。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其实老成都的精彩故事是发生在每一条街巷里的。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大街小巷即是掌纹,在大多数老成都人心中,这些街巷的过往既是记忆中最深的纹路,也是最纯真的童年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