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郎庙镇青林口:文化遗址与传统村落

二郎庙镇青林口:文化遗址与传统村落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我们来到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却有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岁月的味道。青林口的由来,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2013年3月,青林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青林口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刘志忠介绍,青林口共修建四座会馆,只有广东会馆保存下来,其中精致的戏楼堪称川北一绝。

二郎庙镇青林口:文化遗址与传统村落

文/文莎

太阳缓缓升起,雾气在林中消散,古镇的轮廓逐渐勾勒出来。青砖黛瓦,翘角飞檐,一条长长的弯曲的小巷两边,是高高低低的木门,褐红色的门柱,雕花的窗……近日,我们来到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却有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岁月的味道。

青林口的由来,得益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巴山余脉王爷山、人字山取纵横之势,形成险峻谷口;潼江之源马阁水纳高山流水,形成开阔河口;更有千年蜀道阴平道与金牛道在此相接,形成明清时期著名的商贸口岸,也因此留下较为完好的古代会馆群、寺庙宫观群和大量古戏台、桥楼亭,以及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结构民居。

买不尽的青林口

青林口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地处江油、梓潼剑阁三县(市)交汇处,号称“鸡鸣三县”之地。明清时期,古镇商贸发达,林林总总的店铺不下百家,当地土特产源源不断销往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等地。

马帮悠悠,南来北往,形成进出青林口的三条古道,联络着陕西、甘肃与四川的商贸交通。据清代《梓潼县志》卷五载:“青林场,东通保剑,西达江彰,步骑车舆,往来不绝,通衢也。”

北道,是川西北至陇南古道。陇南与川西接壤,但被龙门山脉阻隔。青林口刚好位于龙门山脉北段断裂带南边缘,从这里经过六合、青川、白龙江峡谷进入甘肃的碧口、文县,路途相对较短且平坦。陇南来的客商到青林口便走完大山,再往南只经小丘陵便可到成都,所以青林口是当时川西北与陇南商品物资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青林口

“陇南的骡帮马队把文县的花椒、当归,碧口的生漆,陇西党参、毛皮,宁夏的枸杞等土产驮运到青林口古镇,或继续南运至成都交易,再把布匹、日用品、铁器、药品食盐等运回陇南。”80岁的聂学勇是土生土长的青林口人,他告诉记者,在儿时的记忆里,祖辈们把陇南来的骡帮马队称为“文县子”。

东道,是川西北至关中古道。四川通往北方诸省的道路被秦岭所阻隔,道路异常艰险,李白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但是在历史上,四川还是有多条古道可进入关中。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北去的客商马队可以选择从青林口经过剑阁武连镇,入川陕大道翻秦岭至关中。

南道,是川西北南下成都的通道,主要担负着青林口及周边地区与成都、自贡宜宾以及云南等地南北物资交流、人员交流的重要功能。比如食盐、茶叶、布匹、铁器等大宗物资以及和省城往来的信件、公文都是经南道交流运输的。南来北往的生意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因此历史上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

如今,在青林口古镇上,依旧开设有许多商铺,大多数以售卖茶叶、木耳、中草药等土特产为主,而制造业、金融业和纺织业,早已凋敝。“现在前来青林口的外地人,大多数都不是为买卖商品,主要是观光旅游。”聂学勇说。

遇水搭建桥楼(www.daowen.com)

青林口古镇建筑布局呈T字形,一横为老街,一竖是新街,总长约1000余米。老街修建于元末明初,新街则修建于明清时期。置身人字山鸟瞰,但见古镇依山傍水而筑,以红军桥为纽带,老街沿潼江之滨向北延伸,新街朝人字山西南麓逶迤而去,俨然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

沿着一条蜿蜒的小道,步入古镇新街,街道不宽,古老的石板路两边都是老房子,采用古式檐式木结构修建,也有四合院、三进台式建筑,还有奇特的悬空吊脚楼,都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家家门前栽阔叶梧桐,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踏着长长的石板路往廊桥走去,廊桥在新街的西端。这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桥,长23.7米,宽6.5米,拱高7.8米。桥面上建木质桥楼,穿斗式屋架,小青瓦屋面,歇山式脊顶,是典型的川北地区的古代石拱桥,桥内各条拱石沿横向形成整体,反映出石拱结构技术的地方色彩。桥面上有造型精致的桥楼,桥楼刻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少数浮雕人物,造型优美。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二郎庙镇副镇长刘志忠介绍,乾隆辛亥年,为方便新、老两街往来,繁荣商贸,冷应伶、胡芬言等乡人在溪流上建木桥一座,取名“合益”。光绪年间,当地商贾又集资建桥楼,遂成今日之规模。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剑阁,沿金牛古道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现在成为当地干部群众以及青少年革命教育的重要场所。

临河而建的吊脚楼

跨过红军桥,便是老街。沿街的房子顺着小河一字排开,外面看上去比较低矮而不起眼,走进去却发现里面还有吊脚楼,上下分为三层,每一层的空间都足够大气敞亮。由于老街的地基比河高,房子的最底下那层就建在地基以下河滩之上。

会馆大院林立

镇上馆驿院落星罗棋布,如今保存较好的有广东会馆、黄家大院等,建筑气势雄伟,文物价值突出。2013年3月,青林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青林口村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青林口古镇保存下来的会馆,多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所建。明末战乱,位于甘陕入川蜀道要冲的青林口,一度毁于兵荒马乱,清朝廷实施“招民返川”和“移民实川”政策,来自湖北、陕西、广东、福建等七省的移民,相继扶老携幼进入青林口,恢复生产,安居乐业。

会馆,是外省移民为联络乡谊、团结互助、发展商贸而筹建的。刘志忠介绍,青林口共修建四座会馆,只有广东会馆保存下来,其中精致的戏楼堪称川北一绝。整个戏楼面阔19.7米,进深13.2米,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单檐悬山顶,两侧翼角高扬,檐后四柱抬梁,柱梁间撑弓雕刻精美。

黄家大院是古镇上最为出名的老院落。“黄家大院本是当地乡绅的别院,解放战争期间,红四方面军路过青林口,黄家大院改成红军伙食团,为驻扎在此的红军提供伙食。”刘志忠说。

后来,拍摄《西游记续集》时,黄家大院曾经作为外景地之一。如今,黄家大院被改造成一家饭店。“80后”王伟和他媳妇一起打理着饭店生意。“2004年,我的父亲买下黄家大院,大院保持了百多年前的原貌,除了个别老旧的门窗有修复外,生长着青苔的青石板地面、雕梁画栋的厢房和堂屋,以及雕刻着精美花纹的大水缸,我们都保留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