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氏庄园:川南庄园的典型代表

黄氏庄园:川南庄园的典型代表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园高墙深筑,屋宇轩昂,呈三进四合院排列,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大小房123间。整个建筑系悬山穿斗式小青瓦木质结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保留明清以来的民间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川南庄园”特色。黄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以耕读为本,忠孝传家。整座庄园经学海父子重建后,其建筑布局合理,装饰艺术精美,实用功能齐备,已具规模,独具川南民居建筑风格。黄稚荃黄稚荃,女,笔名杜邻,生于今江安县水清镇。

黄氏庄园:川南庄园的典型代表

文/江安县地方志办公室

夕佳山古民居,原为黄氏家族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4年),历经清代和1930年多次维修扩建。庄园高墙深筑,屋宇轩昂,呈三进四合院排列,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大小房123间。整个建筑系悬山穿斗式小青瓦木质结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保留明清以来的民间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川南庄园”特色。

庄园内有门楼、前厅、正厅、天井、客厅、堂屋、过厅、戏楼、花厅等分布其中;还有小桥流水,怪石嶙峋,小巧雅静,清朗幽雅的怡园,是一座兼具四川园林和江南园林风格的私家花园。整座庄园结构宏大,错落有致,雕刻精美,古朴生动。园内环境清幽,格调高雅,生态佳好。庄园四周还有上百亩桢楠林,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白鹭、苍鹭云集林中,宛若片片白云,镶嵌浮动于林梢树丛,它们在林中营巢栖息,啁啾终日,景色十分壮观美丽。

夕佳山民居

夕佳山民居隶属于宜宾市江安县夕佳山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建筑活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价值。

据查,夕佳山民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系江安县南乡土著席姓家族选址造的私宅。初始,规模不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明晚期民变、张献忠纵横四川、清兵南下入川、“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入川等81年兵灾,四川人口剧降,川南尤甚,致使四川人口自明万历六年(1518年)的300多万,下降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10余万。据《南溪县志》载: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该县“百里无人烟,城中仅有七户”。按当时每户5口计,南溪县城中仅有35口人。随之而来的是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入川活动,持续60年之久。其间湖北江夏黄应江之子黄飞玉于清康熙初期,随“湖广填川”移民来到江安县夕佳山,从席姓家族手中购得夕佳山住宅,并经过200多年不断修建扩建,使其至臻完整。

200多年间,山水育人,不少重要历史人物从这里走出去。

黄学海

黄学海,生于1812年,卒于1883年。清附贡,钦加同知衔,历任巴县训导,隆昌、永宁(今叙永)、富顺等县教谕,例赠修职郎,诰授奉政大夫。

黄氏家族世代书香门第,以耕读为本,忠孝传家。家境渐富裕,家底渐殷实。1859年,学海与其子希孟、希曾邀请当时川南著名工匠曾备儒重建民居前厅、堂屋、下客厅、中客厅、工字厅、南厢房、北厢房、东书库及西书库,将儒家思想“左贵右贱”“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融入建筑布局中。整座庄园经学海父子重建后,其建筑布局合理,装饰艺术精美,实用功能齐备,已具规模,独具川南民居建筑风格。

学海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家中建有“学稼轩”学馆,亲执教鞭,另聘学识渊博的先生授课,学子纷纷拜其门下,“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便是他的学生之一。其子希孟考取贡生,孙黄中美中恩科举人。学海大力倡导捐资办学,1879年捐千金置学田。倡导开办留耕场桂香学校,在该校木刻板《桂香文会公费记》(现存夕佳山民居博物馆)上铭刻着“齐长黄少苏,博酌将义学田租八石改作课费,并赴县立案”等字样。(www.daowen.com)

学海乐善好施,其祖父琮公年施米五石赈饥,邑令张秉堃曾赠“恩施普被”匾额。此善举学海父维组承之。至学海治家增至十石且数十年不改。1862年土匪入境,捐二千余金修筑天佑寨(青峰寺山寨)御贼。贼至,集众住寨,保全者千余户。另捐资改修鲢鱼桥;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捐资置产组织“仁义团”维持地方治安秩序,“乡人赖以无累,或称德焉”。邑侯杨赐有“望重乡闾”匾额。川南道黄云鹄榜书“捐资成美,沾溉士林”以旌之。

黄中美

黄中美,生于1857年,卒于1922年。世居今夕佳山镇。

中美少年好学,考中秀才。长于诗赋,受到学使瞿鸿玑的赏识。光绪己丑年(1889年),中恩科举人。曾任龙门书院山长。民国初,任县议事会会长。后家居不出,专研医学书籍。既领会了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悟出学医途径,万殊一本,仍然不出《伤寒》《金匮》范围。他临床实践,往往应手奏效。晚年,以其心得,撰成《医罅刍言》《斯道必由》《医案》三部医学著述传世。

清光绪己丑年,主持对民居进行较大规模扩建与维修。曾为民居学馆题写匾额“龙凤栖梧”,为戏台题写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欢。”

黄稚荃

黄稚荃,女,笔名杜邻,生于今江安县水清镇。板栗山成寿湾,系夕佳山黄氏家族同宗,1916—1919年在夕佳山学馆读书

黄稚荃幼承庭训,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无所不览。十一岁随父入成都求学,曾师从川南宿儒朱青长等。1930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以研究成果《楚辞考异》及自作诗报考北平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历史学科,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师从学者、诗人黄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为黄得意门生。1933年,因患病回四川疗养。1934年留成都在四川大学任教。

1944年,稚荃以卓绝的才、学、识,被聘为国史馆筹委会编审。1946年国史馆正式成立,被任命为国史馆纂修。50年代,稚荃写成《前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及成立经过》一文,以翔实的史料记载了前国史馆的机构建置、组织条例、办事细则、秘密史料保管等史实。此篇文章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章也是唯一的一篇研究前国史馆的专文,存史价值甚高。1990年收入《杜邻诗存》一书。

黄稚荃以工诗书画名世。负有“诗书画三绝的蜀中才女”盛名。所作工笔白描《洛神图》,深得曹植洛神赋》神韵,精于书法,擅长篆、隶、真、行、草诸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