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故事:七十年见证贵阳解放

贵阳故事:七十年见证贵阳解放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开舟我的家乡在贵阳市花溪区麦坪镇大坡村。我家族中的一位大哥外出去学到做砖瓦的本领回到家乡开办了砖瓦厂,烧了许多砖瓦,村里的村民就买来砖瓦修盖房屋,这样全村村民的住房逐渐由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目睹我的家乡,老家农村的发展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中国农村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奔小康的成果。

贵阳故事:七十年见证贵阳解放

赵开舟

我的家乡在贵阳市花溪区麦坪镇大坡村。我出生于20个世纪50年代,在小时候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整个村寨都是茅草房,有的人家住的是土墙茅草房,有的人家住的是板壁茅草房,有的人家住的是木棒挟壁茅草房。因为整个村寨都处在大山峡谷中,没有石板,没有砖瓦,只能割茅草盖房。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茅草房,茅草房,三年两头忙,刮风下大雨,屋里像水塘。”每年遇上阴雨天,十家有八家要么房檐漏水,要么墙角进水。家乡人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着。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的家乡才通电,有了电,才用上了电灯。那时候是集体出工,集体收工,全部都是靠人力,靠大家一锄一锄挖土,一把一把撒种,一点一点栽插,根本没有什么农业机械。一年到头忙下来,每户分红,多的也就是五六十元,甚至一些社员家还成了倒挂户(欠队里的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乡村民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种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可以加工、销售,大家干农活的劲头更足了。我家族中的一位大哥外出去学到做砖瓦的本领回到家乡开办了砖瓦厂,烧了许多砖瓦,村里的村民就买来砖瓦修盖房屋,这样全村村民的住房逐渐由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20世纪90年代,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他们把打工赚的大钱带回来,有的又把砖瓦房变成了瓷砖平房或小洋楼,有的还到清镇县或花溪区买了城市新房变成了城市新居民。

2018年清明节回老家,只见老家村头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现在从贵安新区的大道一直通到我的家乡都是柏油大道,老家家家户户全都是住的瓷砖平房和小洋楼,旧时的茅草房、土墙房全没了。我家族中一位二哥说:“从1978年以来,我们村老百姓由原来的吃不好、穿不暖向温饱型、小康型转变,这要感谢党的好领导、好政策。”老百姓都说共产党好,要感谢“三新”:一新是建立新中国,要感谢毛泽东等老一辈元勋;二新是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要感谢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三新是习近平的治国理论,强国强军反腐脱贫攻坚奔小康。目睹我的家乡,老家农村的发展只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个村庄就是一段历史,中国农村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村庄的变迁虽然不同,但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改革开放和奔小康的成果。70年啊,看到今天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民的新房新居,新建的柏油大道,我不禁感慨万千,喜从中来……(www.daowen.com)

1975年

1996年

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