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节日禁忌民俗研究

中国古代节日禁忌民俗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祥的语言,历来是国人在节日喜庆到来的时刻十分重视的内容,而不吉祥的语言,则成为节日中的禁忌。另外,在春节期间,要求年幼者对长者较平日更加毕恭毕敬,礼貌有加,语言较平时更加委婉柔和,禁止使用粗鲁揶揄的语言,禁止直呼长者姓名,而应用尊称代替。(二)行为禁忌行为禁忌是节日禁忌中的重要内容。凡此种种,均为行为禁忌的最好例证。这些,显然均属于性别禁忌的内容。

中国古代节日禁忌民俗研究

节日禁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无非为三种情形:

(一)语言禁忌

俗话说,言为心声。作为语言,它是节日活动中营造节日气氛,表达内心感受,实现节日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吉祥的语言,历来是国人在节日喜庆到来的时刻十分重视的内容,而不吉祥的语言,则成为节日中的禁忌。

那么,什么是语言禁忌?所谓语言禁忌,即是“一方面表现为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和代用”。语言灵物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符咒,是运用语言进行巫术活动的产物。在我国传统新年中,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用以辟邪祛恶,即是语言灵物崇拜存在的最好证据。至于“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的禁用与代用”的情况,在传统节日中,为人们习见惯用。如在春节期间不小心打碎了碗碟,不能说:“碎了”!而应当使用代用语“岁(碎)岁(碎)平安”。广西桂中地区,春节期间,最忌讳说三个字,即“死”“药”“病”,即便询问老人身体是否康复,也不能说:“病好了没有?”而应当说:“舒服了没有?”鹿寨县境内春节期间不能称“猪肝”为“肝”,只能叫“猪肝”为“猪运”,避免新的一年只“干”无“运”。另外,在春节期间,要求年幼者对长者较平日更加毕恭毕敬,礼貌有加,语言较平时更加委婉柔和,禁止使用粗鲁揶揄的语言,禁止直呼长者姓名,而应用尊称代替。凡此种种,均为最普遍的语言禁忌民俗,而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人在节日之际有客人光临,则忌讳彼此当面阿谀奉承,同时也忌讳客人当面夸奖自己的孩子,从而形成了十分独特的语言禁忌民俗。

(二)行为禁忌(www.daowen.com)

行为禁忌是节日禁忌中的重要内容。虽然,由于“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行为禁忌也就必然不尽相同,但其顽强而确切地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广西鹿寨,在春节期间第一天(大年初一)禁止扫地。要扫地,必须在除夕之夜扫尽,否则,就只能等到大年初二了。在鹿寨县的中渡镇,普遍存在着一种风俗,即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禁止到别人家挑水,如果有哪个少年不懂风俗,这一天到别人家挑水,主家老人会十分生气,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把他家的“财气”挑空。更有意思的是,在鹿寨境内的一些村庄,大年初一不能煮新饭,只能吃除夕夜的旧饭,因为这样就表明,去年有饭一直吃到今年,即“年年有余”之意。在鹿寨县江口乡一带,大年初五天未亮就必须起床杀鸡,所杀的鸡禁止把毛全部扯光,必须留九根毛(屁股留三根,左右翅膀各留三根),用以迎接财神,以保财运天长地久。清明节,各地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白狗”等说法。行为禁忌还表现在饮食方面,如年节,东北满族流行“初一无鸡不成宴”,忌初一家宴中无鸡肉;土家族未婚青少年忌食猪蹄子;而我国高山族在节日祭祀时忌食鱼肉。凡此种种,均为行为禁忌的最好例证。

(三)性别禁忌

性别禁忌也是传统节日中重要的禁忌内容。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是男子在中秋拜月仪式上不得担任主拜,必须待女子拜完之后,方可行礼;而女子则不得参与祭灶活动,应依例回避至内室。在广西鹿寨县境内,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五必须每天烧香祭祀,但烧香仅限于男子,女子一般不烧香,除非这家一个男人都没有。鹿寨县境内的壮族人家,出嫁女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而男子则无此限制。这些,显然均属于性别禁忌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