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学刊研究2021: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抚州学刊研究2021: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节属于前者,上文我们已经指出,端午节俗的目的主要是祓除禳灾。显然屈原五月五日投江的民间传说与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时间上相遇,这是二者合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口耳相传早于文字记录,是社会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民间信仰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信仰观念是民众实践节日内涵的内在动力因素,而仪式行为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

抚州学刊研究2021: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与传统节日交流互动。林继富先生指出民俗与传说生成演化的轨迹,认为:“建立在原始生活和生产现实基础上,对其作用进行夸张和巫术仪式的表演形成原始信仰,随着原始信仰不断传奇化、模式化和人格化,诞生了民俗信仰和叙事传说。”[28]可见民俗信仰与民间传说生成的前提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实践。

民间传说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有节日,再吸收民间传说;一种是先有民间传说,再形成传统节日。端午节属于前者,上文我们已经指出,端午节俗的目的主要是祓除禳灾。到了晋朝,周处《风土记》始载“端午”之名,其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始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与端午节结合,而且还讲述了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江祭奠屈原、民众彩丝系臂的岁时风俗。显然屈原五月五日投江的民间传说与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时间上相遇,这是二者合流的重要原因之一。魏晋南北朝之后,屈原与端午节基本共生并存。在笔者家乡山西大同地区,如今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在门窗上贴大公鸡、五色符、悬艾草;成人、儿童系五色线,儿童尤为重要,需在脖颈、手腕、腰部、脚腕处皆系五色线,整个节日从农历五月初五持续到五月十三日。虽然也食粽子,讲述屈原投江的传说,但祓除禳灾是整个端午节的重点,纪念屈原只是附属而已。另外,众所周知,端午节在流传的过程中还吸收了白蛇传说,兹不引证。

七夕节或许就是先有牛郎织女传说,再与星象附会,最终与节日合流。王孝廉先生就说,牛郎织女传说“绝不是单纯的天文故事”,而是“以大地上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结合天文现象所形成的”[29]。李道和先生赞同此说,认为“是先有了故事和人事,尔后才有星宿的命名”[30]。另外,十月初一“寒衣节”源于孟姜女传说,江苏宜兴地区三月初一“双蝶节”即源于梁祝传说。由民间传说演变为传统岁时节日的事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传统节俗文化的传承得益于民间传说,这里所指的民间传说既指相应的民间文学作品,也指千百年来民众口耳相传的节日故事。口耳相传早于文字记录,是社会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节日活动的举行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当相应的民间传说融入传统节俗中,传说的情节内容成为带动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也正是源于民间故事口传的基本特征,使得节日文化的传承能跨越时空。口传之外,民间文学作品同样对节日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与此相关的记载常见于岁时民俗文献中,如《岁华纪丽》《秦中岁时记》《岁时广记》《岁时杂记》《荆楚风土记》《玉烛宝典》,以及一些历史文献、作家文学作品等。文献记载为岁时民俗的保存和继续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形式同样也能跨越时空。(www.daowen.com)

此外,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往往会有具体的民俗实在物,如端午节的粽子、艾草、五色线等,这些“庆典物品能使参加者联想到有关神话,联想到这些象征物所象征的对象,使它们中蕴涵的‘原能’在此时此刻体现出来”[31]。其实这些庆典物所承载的内涵一旦被节日赋予,无论它们在场还是不在场,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相关的节日风俗与节日故事。

传统节日的举行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节日活动的实践也伴随着故事讲述,但民间故事的讲述不受固定时间、地点的影响,它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民间故事侧重语言表达与文字记录,而节俗活动侧重参与实践行为,传统节日与民间传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之,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互动共生。民间信仰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信仰观念是民众实践节日内涵的内在动力因素,而仪式行为是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民间传说与传统节日的相互交流也促进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时空传承。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互动共生,实际也是“礼俗互动”的过程,维系了“国家大一统”与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