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建的弊端及其短期效应分析

重建的弊端及其短期效应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提及,这与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这种行为并不能作为里弄建筑保护更新的一种方式,其做法就是将全部里弄拆除,原址重建居住或商业办公,是一种城市推倒重建的极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但很快,大规模重建城市旧区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特别是对整个街区的一次性拆除重建,是对街区持续发展基础的破坏,原住民的大量外迁,也是对社会网络基础和街区人文的破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拆除重建所取得的短期效应将得不偿失。

重建的弊端及其短期效应分析

但是这种具有借鉴意义的更新方式并没有被延续并推广开来,1990年代开始,“拆落地”与大规模拆除重建行为替代了这种更新方式。前文提及,这与政府的政策倾向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这种行为并不能作为里弄建筑保护更新的一种方式,其做法就是将全部里弄拆除,原址重建居住或商业办公,是一种城市推倒重建的极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但很长时间内,这种做法都是对待现存上海里弄做法的主旋律,至今仍旧如此。作为城市更新的方式之一,该种做法针对危棚简屋地区来讲是可以理解的,但针对里弄建筑,是错误的。

其实在国外,该种做法也曾经作为旧区更新的一种方式。在20世纪50-60年代,法国政府为了解决城市的快速膨胀以及城市住房问题,一方面制定控制大城市发展的策略,开始建设新城,另一方面则开始对城市旧区进行大规模改造。1962年,国家制定了一项城市改造计划,允许国家征用土地,将旧城区改建成片街区。但很快,大规模重建城市旧区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到了7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反对宏伟的城市改造工程,反对大规模改建所带来的社会隔离现象,强调城市建设对居民利益的考虑,并认识到当务之急不是大量新建和扩建,而是改善现有的城市生活环境[3]。因为人们发现,经过这种拆除重建方式,历史城区中“好的”和“坏的”部分一起消失了,人们开始从中心城迁离,保护区内的众多历史建筑空置而变得逐步衰败,传统的手工业不断流失,城市的历史文化被极大破坏了。然而现今我们还是更信奉旧区的更新应该以物质环境的更新为主,以简洁便于操作的手段为诉求,对于拆除重建所带来的城市肌理的变化,城市特色的丧失,社会问题的凸显和居民利益的需求,虽已有模糊的认识和反思,但面对经济利益的增长、快速的成效,显得置若罔闻。(www.daowen.com)

对于历史街区中大多数能够通过改建解决问题的建筑,拆除的方式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达到对环境的改善,但从长远来看,却隐含着改变街区纹理以及历史建筑消逝而带来的无法挽回的危险。特别是对整个街区的一次性拆除重建,是对街区持续发展基础的破坏,原住民的大量外迁,也是对社会网络基础和街区人文的破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拆除重建所取得的短期效应将得不偿失。因此,对大多数建筑其实并不主张通过拆除这一极端的方式进行改造,而是通过对建筑局部的改建、立面的整治、局部空间环境的改善等方式来实现对城市景观品质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