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第三卷:董狐的公正与勇气

史记第三卷:董狐的公正与勇气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撇开这事不提,来提另一个人——董狐。赵盾觉得十分冤枉,便特地来找董狐,想说个明白。有人认为,赵盾所以拒绝赵穿父子的要求,是因为太史董狐不畏权势,公允地记录“赵盾弑君”之事,使得赵盾明白自己的过失,因而行事为人更加审慎,不敢逾(yú)矩。董狐也是史官,他秉笔直书的态度与记录“陈桥兵变”的史官截然不同。两相对照,董狐的风骨、董狐的勇气,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史记第三卷:董狐的公正与勇气

灵公一心想除掉赵盾,但是他万万想不到,不但目的没有达成,自己反倒付出了代价——性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赵盾为了保命而逃离京都时,半路上遇见了自己的堂兄弟赵穿。赵穿当时身为将军,得知整个事情的经过,更加深了先前对灵公的不满。他这时已暗暗下了一个决定。

稍后,赵穿来到灵公面前,他对灵公说:“虽然臣忠心为国,奈何族人获罪,臣自知应受连坐处分,特来请罪,求主上准臣罢职还乡。”

灵公说:“犯错的是赵盾,寡人并不怪卿,卿尽管安心在朝廷供职,此事与卿无关。”

赵穿立刻叩头谢恩,又奏道:“主上贵为一国之君,理应享受声色之乐。臣以为,主上应选拔天下美女,学习歌舞,以便在宫中陪侍主上。不知主上意见如何。”

灵公一听大喜,眉开眼笑道:“卿所说的正合我意,只是不知道派谁来负责此事。”

赵穿说:“依臣看,大夫屠岸贾是最适当的人选了。”

灵公果然派屠岸贾出京,到全国各地去挑选美女,而这正中了赵穿之计——支开屠岸贾。

赵穿回营,挑选了两百名精壮兵士,对他们说:“主上命我挑选你们去为他看守桃园,日夜轮班,不得回家。我知道这差事很辛苦,而且又不合情理,虽然我也不以为然,但这是主上的意思,我实在是无可奈何。”

灵公的荒唐,早已众所周知,再听到这命令,兵士再也忍不住了,纷纷面露怒容。

赵穿见时机成熟,当场表明自己决定铲除昏君的心意。

兵士一听,立即表态支持。

“既然如此,那我现在就带你们到桃园报到。灵公必会以酒食犒赏,待酒过三巡,你们看我的暗号,一起行动。”

“好!”两百名精壮兵士异口同声回答。

于是赵穿率领他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桃园。

灵公在楼台上一看,十分高兴,立即吩咐赐下酒食犒赏,同时也留下赵穿,在楼台上陪他饮酒。

赵穿小心翼翼地应对陪饮,暗暗观察灵公神色,唯恐他有所察觉,所幸灵公心情好极了,根本毫无戒心。

酒过三巡,赵穿见时机已到,倏(shū)地站起身来,右手向上一举。楼台下的两百名精兵见状,齐声大喊,冲上楼台。

灵公大吃一惊,立起身来,还来不及说半句话,利剑已刺入他的心窝……

灵公被杀的消息迅速传开,这时赵盾尚未离开国境,得到消息,便又回到京城,重掌大权。

赵盾一向为人所敬重,颇得民心,因此,也并未引起什么反对声浪。而国家不可一日无君,经过会商后,赵盾于是立襄公的弟弟为君,就是晋成公。

至于屠岸贾,当灵公被杀时,他正在四处为主子物色美女,一得到消息,知道情势逆转,立刻静悄悄回到京城来了。(www.daowen.com)

昏君已除,新君已立,赵盾依然在朝中执掌大权。有一天,赵穿向赵盾说:“屠岸贾是小人之辈,居心叵测,若不将他除去,以后恐怕会对我们赵家不利。”言下之意,似乎打算对屠岸贾采取行动。

赵盾是一位君子,听了赵穿的话,并不以为然。

他说:“别人没有得罪我们,我们又何必去找别人麻烦呢?更何况现在赵家人多势大,屠岸贾应该也不至于敢惹我们,所以,我们也不该和别人结怨成仇,应该和平共处才对。”

听赵盾这样说,赵穿也无从反驳,只好闭口不说。

先撇开这事不提,来提另一个人——董狐。

董狐是当时晋国的太史,桃园事件发生后,董狐就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杀自己的国君。”并将史书拿到朝中传看。

赵盾觉得十分冤枉,便特地来找董狐,想说个明白。

“杀国君的是赵穿,并不是我,这事与我无关。太史怎么在史书上写国君是我杀的呢?”

董狐答道:“你身为国家的正卿,要逃亡,却没有离开国境;等回到朝廷,又没有惩治弑杀国君的叛贼,如果说杀国君的不是你,那还会是谁呢?”

赵盾听完这话,不禁仰天长叹道:“我因为眷恋故国,舍不得离开,竟落得必须背负杀害国君的罪名。”

后来孔子论断这件事时,就这样说:“董狐真是个好史官啊!记录事情毫不偏袒。至于赵盾,他也是个难得的好官吏,只不过为了守法,只得背负恶名,真是可惜啊!”

此后,赵盾依然以正卿之职统理国政,侍奉成公也更加忠心耿耿,丝毫不敢怠慢。

至于将军赵穿,据说他对于自己杀掉灵公,十分引以为傲,认为自己立下了大功,还要求成公升他为正卿。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身居高官者总会尽可能地提拔自己的亲戚朋友,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赵盾竟将赵穿的要求给驳回了。

赵穿非常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得作罢。

后来赵穿因病去世,据说他的儿子也来向赵盾要求,希望能继承父亲的职位。

但是,赵盾也没有答应,他这样告诉赵穿的儿子:“有朝一日要是你立下大功,大王自然会有所赏赐。”

有人认为,赵盾所以拒绝赵穿父子的要求,是因为太史董狐不畏权势,公允地记录“赵盾弑君”之事,使得赵盾明白自己的过失,因而行事为人更加审慎,不敢逾(yú)矩。

历史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很普遍的现象,而史官为了自己的官位或身家性命着想,不敢对当权者有所评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举一个例子:后周世宗去世后,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即位,在主上幼弱、军心浮动的情况下,过不了多久,便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kuāng)胤(yìn)被迫登基,建立宋朝,结束五代时期。

其实,根据查考,这可能是一次有计划的兵变——赵匡胤自导自演,篡周自立。但是早期的历史记录强调赵匡胤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黄袍加身。

史官的工作是记录史实。董狐也是史官,他秉笔直书的态度与记录“陈桥兵变”的史官截然不同。两相对照,董狐的风骨、董狐的勇气,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