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洞窟民居组成特点

阿里洞窟民居组成特点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洞窟民居的单体一般由门前平台、入口立面、室内壁面、地面和顶棚五部分组成。图3-23洞窟式民居的门洞室内壁面洞窟民居室内一般不做抹面,其内壁直接为所在山体的土层,内壁上一般凿有供休息及放置物品的龛洞。洞窟民居内壁上用于放置物品的龛洞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按照用途可大致分为灯龛、壁龛、壁洞三种。

阿里洞窟民居组成特点

洞窟民居的单体一般由门前平台、入口立面、室内壁面、地面和顶棚五部分组成。

(1)门前平台

图3-22 不同位置的洞窟民居的门前布置

洞窟民居的门前一般不设院落,位于山体上的洞窟,由于门前的地方很小,只留出一块很小的供出入的平台,若洞门前较陡,则用石头垫起一块小平台以供出入(图3-22(a)、图3-22(b));位于平地或山脚缓坡地带的洞窟一般将门前稍加平整,并未见围成院落的痕迹(图3-22(c));位于笔直崖面上的洞窟门前则根本没有多余空间,它们或是将崖面向内凿出一块小平台或是干脆用木头悬挑出一个仅供出入的通道,如玛那洞窟群中大部分的洞窟,其外部木结构现已腐朽不存(图3-22(d))。

(2)入口立面

洞窟民居的入口立面通常是由土体壁面、门洞和通风采光口组成,洞窟民居为直接在山体中掏挖的建筑,由于考虑到保暖和坚固的要求,入口的壁面通常较厚,多数达0.5米以上。门洞是进出室内外的通道,一般宽0.5~0.8米、高1.2~1.5米,门洞上部架设木过梁,再安装门框和木门,这些木过梁大多腐朽不存了,只有门洞上部的两侧留下放置木梁的凹洞(图3-23(a))。也有些洞窟的门洞可能是在掏挖的时候为了方便运输土渣,开得较宽,待掏挖完毕后,则将洞口的一周用石块封砌(图3-23(b)),然后再安装过梁、门框和木门。门洞上方一般开有通风采光口,这是一个形状近似长方形的宽约0.15米、高约0.3米的小洞。洞窟通常不设窗户,在室内生活取暖或做饭时,这个小洞由于位置较高,可以起到烟囱的作用,而平时则可作为采光口(图3-23(c))。

图3-23 洞窟式民居的门洞

(3)室内壁面

洞窟民居室内一般不做抹面,其内壁直接为所在山体的土层,内壁上一般凿有供休息及放置物品的龛洞。由于居民长期在洞窟内炊事和取暖,内壁通常布满一层厚厚的黑色烟炱。

洞窟民居内壁上用于放置物品的龛洞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按照用途可大致分为灯龛、壁龛、壁洞三种。灯龛一般位于内壁的较高处,用于夜晚摆放点燃的酥油灯,供室内照明之用,灯龛的形状一般是下边为直线、上边为圆弧的不规则形,高、宽与进深都在10厘米左右,刚好够放进一盏酥油灯。内壁上最多见的就是壁龛了,多数洞窟民居室内都有数个壁龛,它们分布在内壁的各处,有的在墙根处,有的在壁面的中间高度,有的则位置很高;壁龛的形状也多种多样,有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等,其中长方形居多,这可能是因为长方形更便于放置物品的原因;壁龛的大小也很不一,小的宽和高只有10多厘米,大些的壁龛宽度可达1米、高度达0.5米多,壁龛的进深通常在0.1~0.5米之间。壁洞也是洞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凿于后壁或侧壁上,壁洞的洞口宽0.6~0.8米,高约1米,离地高度在0.3~0.5米之间。壁洞是通过壁洞口向土体内掏挖而成,平面形状不规则,接近圆角矩形,面积在1~2平方米之间,高度通常约1.5米。据考古资料记载,壁洞里见有粮食作物的颗粒和燃料渣的遗留,可推断壁洞主要是用于存放粮食和燃料的地方(图3-24)。

图3-24 洞窟内部龛洞剖面示意图

洞窟民居的内壁上还有一种形状比较奇特的壁龛,它们2~3个或4~5个地成排开凿于洞窟的内壁上,每个龛与其相邻的龛的距离都比较近,只有0.2~0.3米,横截面上部为大圆弧形,下部为小半圆形,进深和宽都约为0.4米,最宽的龛将近1米宽。《古格故城》及《皮央·东嘎考古报告》书中称之为壁灶,当地也有一种说法,说这是用于供僧人打坐用的座龛。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壁龛几个一排开凿于洞窟的侧室之中,侧室中并无直接通向室外的窗口或烟道。如果是壁灶,那么在炊事的时候如何解决排烟问题?而壁龛的下半部分烟炱痕迹较少,这会不会是因为烧火导致的高温使烟炱难以形成?这些疑问一时无法说得清楚(图3-25)。(www.daowen.com)

图3-25 内壁上形状奇特的壁龛

图3-26 泥灶台

(4)地面

洞窟民居的地面只是将山体上的土层稍作平整,上面并不铺设垫层,地面上一般会有泥灶台、火塘和储物槽、石台等设施。

泥灶台和火塘都是用于做饭、取暖的设施,泥灶台一般设在室内后壁的墙根处,火塘一般由几个石块堆起,置于室内中央的设施。围火塘生活是藏族农、牧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在火塘四周沿墙设单人床及简单家具,白天在此做饭、起居休闲、待客,夜晚住宿。生活在以火塘为中心的小空间,是藏族的居住特点。由于火塘和泥灶台均为易损坏构件,所以在调研中,笔者只找到一例稍显模样的泥灶台残存,而火塘的遗迹则已分辨不出了。现摘抄《古格故城》一书对泥灶台的描述:“泥灶台有双眼和单眼两种,其形制一致,以单眼泥灶台为例。灶台主体土台一般长0.7、宽0.5、高0.3米左右,前半部分的圆形开口为灶口,后半部分有排烟口。灶台前部有椭圆形火塘,灶旁的内壁上通常开有存放燃料的龛洞……”[8]笔者根据书中的叙述,推断所发现的泥灶台应是单眼泥灶台(图3-26)。

图3-27 储物槽

图3-28 石台

有些洞窟的室内地面上还砌筑有储物槽,这也是用于存放物品的一种设施,其功能同于储物的壁龛和壁洞。储物槽一般由土砖沿墙根砌筑,与内壁围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围合的隔墙较矮,高度0.3~0.4米,形状十分随意(图3-27)。

少数洞窟民居室内的地面上还砌有供睡觉的石台,在东嘎洞窟群中发现的一例地面与墙壁拐角处砌有石台的洞窟,石台长1.8米、宽0.6米,台面离地高度约0.5米。该洞窟内除了石台还有储物槽、烟炱等生活痕迹,笔者推断石台很可能是供人睡觉休息的地方(图3-28)。

(5)顶棚

洞窟民居的顶棚通常是由山体直接掏挖形成,其剖面略呈拱形,这是由于拱形具有良好的承载力。顶棚最高处距地面一般为2米左右,因为当地气候寒冷,较低矮的室内空间更利于保暖。顶棚与内壁一样由于长期生火,表面附着了一层厚厚的烟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