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科迦寺建筑演变与特点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科迦寺建筑演变与特点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迦寺的建寺时间较早,经历过战争的掠夺、自然灾害的侵害,以及宗教派别的改变,佛殿亦被重修过,其建筑形式亦发生过变化。平面形制的演变百柱殿与释迦殿为科迦寺最初兴建的佛殿,年代最为久远,从建筑现状来看,其平面形制、建筑规模及木构均经过替换或修复,下文主要讨论建筑平面形制及柱头托木的演变。最初大殿的平面形制为矩形大殿与门廊组成的“凸”字形,后期亦在原有外墙之外增设墙体与小佛殿,形成转经道。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科迦寺建筑演变与特点

科迦寺的建寺时间较早,经历过战争的掠夺、自然灾害的侵害,以及宗教派别的改变,佛殿亦被重修过,其建筑形式亦发生过变化。

(1)平面形制的演变

百柱殿与释迦殿为科迦寺最初兴建的佛殿,年代最为久远,从建筑现状来看,其平面形制、建筑规模及木构均经过替换或修复,下文主要讨论建筑平面形制及柱头托木的演变。

图6-40 释迦殿佛堂转经道

图6-41 释迦殿经堂

图6-42 经堂地面松石(www.daowen.com)

百柱殿的门框雕刻精美、造型复杂,笔者推测其为较古老的门框,大殿及位于大殿西墙正中的F6“桥居拉康”的托木形式较为相似,因此,百柱殿最初的形制可能为包括桥居拉康、大殿的“凸”字形空间及门廊。随着寺庙规模的增加,佛殿增设了南、北两间耳室及西墙处的小佛殿,随后又在原建筑外墙外围增设外墙,形成了一圈转经道,并且加建了小佛殿(图6-43)。

图6-43 百柱殿平面演变

觉康殿的南、北、东的墙体亦为空心,可能情况与百柱殿相似,即是将原来的转经道封堵起来形成的。最初大殿的平面形制为矩形大殿与门廊组成的“凸”字形,后期亦在原有外墙之外增设墙体与小佛殿,形成转经道。

(2)柱头托木样式

木材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较为缺乏,而木结构亦较难保存,经历过多次灾害的古老的科迦寺庙,其室内柱子及柱头托木大都被维修或替换过。由于材料的匮乏及寺庙的不同年代的实际情况等原因,造成了现寺庙佛殿内的柱子及托木样式不一(图6-44),其中样式1—5为建寺的早期托木形式,为单层托木,受外来形式克什米尔和中亚装饰风格的影响。样式6—7是18—19世纪重修时添配的,而样式7形式独特,仅存2枚,有待考证。

图6-44 科迦寺托木大样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