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伏龙坪街道基本信息及地理位置介绍

伏龙坪街道基本信息及地理位置介绍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理位置伏龙坪原名四墩坪,以清代所筑四座墩台而得名。街道办事处驻伏龙坪后街社区中街5号。政区划分2017年,伏龙坪街道下辖前街、后街、杨家沟3个社区,头营、二营、三营、民族、红沟、卓家沟6个村。伏龙坪地处黄河四级阶地,为兰州市汉墓遗留较多的地区。伏龙坪纸书墨迹文字内容为求医问药、嘘寒问暖之辞。兰州伏龙坪东汉墓出土的墨迹纸,说明此时造纸术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官方人士及文人已开始大量使用纸作为书写工具。

伏龙坪街道基本信息及地理位置介绍

地理位置

伏龙坪原名四墩坪,以清代所筑四座墩台而得名。1958年,取降龙伏虎之义,改为伏龙坪。东与榆中县和平镇马家山相接,南连榆中县和平镇汤家湾,西与七里河区八里镇、西园街道相邻,北与临夏路街道、白银路街道、五泉街道、火车站街道、焦家湾街道接壤。街道办事处驻伏龙坪后街社区中街5号。

建置沿革

伏龙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兰州市第九区;1953年2月—1955年11月属第二、第八区;1955年11月—1960年12月属阿干区;1960年划属城关区,1960年12月—1983年4月属皋兰山公社和伏龙坪人民公社(1979年改称伏龙坪街道办事处);1983年4月—2004年属皋兰山乡和伏龙坪街道;2005年8月撤乡改街,将皋兰山乡的头营、二营、三营、民族、卓家沟、红沟村和原伏龙坪街道的前街、后街、杨家沟合并成为伏龙坪街道。

政区划分

2017年,伏龙坪街道下辖前街、后街、杨家沟3个社区,头营、二营、三营、民族、红沟、卓家沟6个村。

人口面积

2016年辖区总人口19051人,其中常住人口18358人,占总人口的96.36%。以汉族人口为主,有16562人,占总人口的86.94%;少数民族人口2489人,占总人口的13.06%。非农业人口8866人,占总人口的46.54%。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3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61千米,总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25人。

相关链接

兰山公园

兰山公园位于城关区正南向皋兰山巅。皋兰山海拔2129.6米,是兰州城南的天然屏障和第一高峰。这里原是荒山秃岭,20世纪50年代兰州人民上山植树,背冰担水浇灌。1984年建成8级泵站,将黄河水提至皋兰山顶,灌溉树木,终于将这里变成一片绿树葱郁、万紫千红的人工山林。(www.daowen.com)

兰山公园位于皋兰山顶制高点,距城区相对高度近600米,占地5200亩。东起龙须老狼沟,西至龙尾山枇杷岭,沿山脊有公路相通,公路两侧依山布景,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园内依次建有山门、蝴蝶楼、龙尾山庄、小牌楼、叠翠园、望河楼、钟院、六角亭、三角亭、石牌坊、游乐城、跑马场、龙首山庄等仿古建筑群。于此远眺俯瞰,城区美景一览无遗,令人心怡。

兰山公园三台阁

园内三台阁是城关区南屏障的顶端建筑。高三层,上建一亭,气势雄伟。三台阁初名魁星阁,始建于建文元年,据史志记载:“神阁一楹,阁崇三级。”故老百姓多称三台阁,魁星一名反而淹没。三台阁命途坎坷,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后,到乾隆四十六年遭兵燹而毁,清道光十二年重修;没想到至清同治五年,再次毁于兵火。辛亥革命后,张广建“于皋兰山顶建楼三层,名三台阁”,建筑规模胜于之前。1920年,受宁夏海原地震影响,三台阁被毁。现存三台阁,为任震英设计建造,阁高26米。

三台阁西缘为兰山钟院,建于1994年,面积560平方米。钟院由钟楼、角亭、长廊、展厅等组成,飞檐翘角,琉璃宝顶,庄重堂皇。楼上悬铁钟一口,钟高3米,口径2米,重6000公斤。兰山地处高势,巨钟响起,音绕全城,悠扬雄浑。钟院内有诗人马萧萧所书楹联:悠悠丝路云影常随雁翼影,碟碟兰山钟声遥伴驼铃声。

在三台阁俯瞰城关区容,黄河穿区而过,城关区大部分景象尽收眼底。傍晚时分,远山云蒸霞蔚,区内万家灯火,场景壮观。公园曲径蜿蜒,游乐城娱乐项目齐全,小跑车八卦阵、滑水跑道、彩宫、魔窟等游乐活动使人流连忘返。公园附近有4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还有清代军事防卫墩台以及解放兰州的营盘岭战场等文物古迹。

到兰山公园游览,可乘车直达,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园东门口乘缆车扶摇直上,该缆车行程长度和爬高程度均属全国第一。

汉代纸墨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更是尽人皆知,而蔡伦时代的纸是何模样却极为罕见。伏龙坪出土的两块东汉墓墨迹纸,使今人有幸目睹1000多年前纸的面目。

伏龙坪地处黄河四级阶地,为兰州市汉墓遗留较多的地区。1987年10月,兰州市博物馆在此清理了一座东汉时期的夫妻合葬墓。此墓为典型的汉代砖室墓,保存完好,出土了铜盆、铜壶、铜镜、铜釜甑、剪轮五铢、漆妆奁盒等文物数十件,最令人兴奋的是出土了两件罕见的墨迹纸。墨迹纸为圆形,直径17厘米,纸质白中泛黄,纸面薄厚均匀,绵软坚韧,近似现代的宣纸,当时是作为铜镜的衬垫物与铜镜一起当作陪葬品置入墓葬。一块有毛笔书墨字40余字,另一块有毛笔书墨字60余字,笔画劲健有力,布局错落有致。1988年,该纸被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保护处理和纸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块墨迹纸为麻纸类,所用原料中含有麻、草、树皮等纤维,强光透视背面有明显的“帘纹”;纸面光滑,似有二次加工的痕迹。伏龙坪纸书墨迹文字内容为求医问药、嘘寒问暖之辞。专家认为,此内容与死者身份、经历无直接联系,只是作为垫衬物被剪成圆形留在铜镜囊中的。两纸虽同出一墓,且压在同一块铜镜下,但书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一块书体较工整,基本属于行楷,仍留隶意,与简牍中的汉隶书风相一致;另一块字体带草书意韵,书写随意,用笔清劲,收笔处时有出锋,笔意拙朴。从墓葬年代看,此纸的制造时间与蔡伦于东汉中期改进造纸术的时间应相去不远。

兰州伏龙坪东汉墓出土的墨迹纸,说明此时造纸术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官方人士及文人已开始大量使用纸作为书写工具。因为从伏龙坪东汉墓的陪葬品来看,墓主人绝非王公贵胄和上层文人,而仅仅是一位地方官吏或乡绅,在他的墓中能一次出土两块纸,而且是作为铜镜垫衬物来使用,说明纸作为理想的书写工具已被广泛使用。这两块墨迹纸对研究我国造纸技术的发展历程,那个时代中国书法的基本面貌,以及兰州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