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惊叹!刘永福与三宣堂的爱国故事

惊叹!刘永福与三宣堂的爱国故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取得震惊中外的“纸桥大捷”后,刘永福被越南王加封为“三宣提督”,所以刘永福故居称“三宣堂”。刘永福的爱国之情更是值得后人敬仰,三宣堂的祖厅被人们美名为“请缨堂”。1996 年三宣堂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设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惊叹!刘永福与三宣堂的爱国故事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这是钦州家喻户晓甚至在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广为流传的民谣。民谣中的“刘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抗法民族英雄刘永福。刘永福(1837—1917 年),字渊亭,本名义,祖籍博白东平,出生于古森峒小峰(今防城区扶隆乡),8 岁随父母迁往上思县,15 岁时迁往那良镇,晚年落籍钦州。刘永福自小过着贫困苦难的生活,20 岁决心投军,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征战生涯。1865 年,刘永福创建了“黑旗军”,于1873 年和1883 年两度应越王邀请率黑旗军帮助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利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黑旗军在抗法战争中屡战屡胜,使敌人闻风丧胆,并立下赫赫战功,刘永福也因此得到越南王的多次加封。1883年5月19日,刘永福运用“死人翻生计”大败法军,击毙法军主帅李威利,并剪下他的头发做战利品。据载,法国人为洗雪这奇耻大辱,战争结束后曾派人欲以重金购回李威利的头发,被刘永福严词拒斥,足见刘永福是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铮铮铁汉。取得震惊中外的“纸桥大捷”后,刘永福被越南王加封为“三宣提督”,所以刘永福故居称“三宣堂”。

抗法胜利后,刘永福从越南班师回国定居,据载,他在定居选址上还颇费一番周折。两广总督张之洞提议刘永福定居广州,刘永福妻子黄美兰却想住回娘家宾州(今宾阳),但在宾州却屡遭当地豪绅刁难排斥,无奈只能转回钦州那良(今防城区那良镇),于光绪十二年(1886 年)修建原名为“三宣堂”的住宅,当面阔七间的主体已建好五间时,由于受到好友冯子材的邀请和力劝,刘永福于光绪十七年(1891 年)在钦州下南关另建“三宣堂”(现钦州板桂街10 号),那良故居就留作回乡省亲祭墓之用。

钦州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是钦州现存最宏伟、最完整的清末建筑群,占地面积227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 多平方米,大小房间119 间,整体设计布局合理,雕梁画栋做工考究,整个建筑群除能生活娱乐外,还能驻军、操练,既有齐全的居所构造配置,又有炮楼、瞭望窗、枪眼、夹墙、地下通道等设施,可防可攻、进退自如,三宣堂是刘永福的居家府邸,也是他屯兵屯粮的“堡垒”,充分体现了刘永福作为杰出军事家的睿智。

刘永福的爱国之情更是值得后人敬仰,三宣堂的祖厅被人们美名为“请缨堂”。1915 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刘永福义愤填膺,立即通知家中所有人至祖厅,并“抗电北廷,请缨与战”,表示:如果日本逞凶,他愿以七十九岁高龄的“老朽之躯”充当先锋,与敌决一死战。爱国的炙热之情溢于言表。

1996 年三宣堂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设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代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在参观三宣堂后曾写下《访刘永福故居》:

古越崇宏有故枝,

渊翁风骨自雄奇。

守台岂敢辞金印,(www.daowen.com)

抗法争先举黑旗。

垂老不忘天下事,

岁荒常恤里人饥。

至今龙眼飘香处,

犹似将军系马时。

(吴坚/文 吴坚/图)

图47 三宣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