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艺术美学: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艺术活动视作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科学劳动”“艺术劳动”的概念,并论证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而在60年代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把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作为研究一般生产规律所经常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许多年里,马克思一直十分重视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课题研究,这是对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艺术美学: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艺术活动视作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将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并把艺术看作是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一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科学劳动”“艺术劳动”的概念,并论证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在50年代末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意识形态同生产关系的关系,并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而在60年代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把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作为研究一般生产规律所经常探讨的问题。在以后的许多年里,马克思一直十分重视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课题研究,这是对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图4 米兰大教堂(意大利,1386—1897)

艺术活动也是生产,是指无论何种人类的社会实践都是生产性实践,艺术亦然。艺术既不是纯粹理念或概念的活动,也不是主体单纯的心灵创造,而是主体精神实践与物质实践的统一,是主体面对客体世界中具有审美质素的物象,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体,通过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运用,创造新的物态化实体的过程。因而,在这种意义上说,艺术活动也是生产。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地指出的那样:“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www.daowen.com)

艺术活动作为生产,首先从属于精神生产。由于艺术活动在整个社会结构中从属于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领域,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由于艺术活动不追求实用的功利性,不以生产物质的实用品为目标,因而从本质上讲,艺术是属于精神生产范畴的。但是,艺术活动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它还有着不同程度的物质生产的特性。一般的精神生产,主要是通过理论的演绎、分析和综合,实现对于新的理论和概念的生产,其中物质的特性非常淡弱,基本不存在对物质媒介的倚重。艺术则不同。艺术活动中虽然有个别样式在表现方式上接近一般精神生产,如文学等。但即使是文学,也是始终以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作为观照的对象。而其他大部分艺术样式,均对物质性的媒体有较多的倚重。一些艺术活动主要从事富有美的形式的物质性实体形象的生产,其精神性内涵,是蕴含在物质性形象之中的。

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物质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就生产的对象看,不同的社会实践是与特有的客观对象相对应而存在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对象,是人们面对宏观的客体世界,根据人类的生存需要形成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其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随着人类需求领域的拓宽而不断拓展。艺术活动的对象虽然同样是客体世界,但它主要是与客体世界中具有美的因素的物象相联系,并不强调其实用的需要;就产品的属性看,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物质性,即使有一定的美感追求,也是从属于实用需要的。而艺术生产的产品,则主要凝聚着审美的质素,具有很强的审美特性,以及非实用性;再就生产的过程而言,一般的物质生产,都是人类以自身的智慧、力量和技能,将客观的自然转变为人类能够驾驭的自然的过程,都是人的智能的物化。艺术活动虽然也体现为人的智能的物化,但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其一,由于艺术活动自身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使得艺术主体不能不把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以及审美意识物化到产品中去;其二,由于艺术活动的个体性特征,艺术主体也必定要将自己的艺术个性物化到产品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