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夏本纪:夏朝开天启始,记载帝系,大禹治水

夏本纪:夏朝开天启始,记载帝系,大禹治水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选自《夏本纪》。中国家天下的开端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本纪》系统地记载了夏王朝的帝系及大事,有材料根据的就多写,没有材料根据的就少写。本篇即节选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夏禹、戎禹,鲧的儿子。夏禹,名曰文命①。大别山今称龟山,在今湖北汉阳县东北。

夏本纪:夏朝开天启始,记载帝系,大禹治水

本篇选自《夏本纪》。中国天下的开端是从夏朝开始的。《夏本纪》系统地记载了夏王朝的帝系及大事,有材料根据的就多写,没有材料根据的就少写。全篇三分之二篇幅是依据《尚书·禹贡》写禹治水和受禅。本篇即节选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她也给人们带来了水患。历史上她曾多次决口横流泛滥成灾。提起黄河水祸,人们就不寒而栗。历代王朝在治水上所耗费人力、物力之大,亦莫过于治河。征服自然,变害为利,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早在唐虞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大禹就是一个当时的治水英雄。当然大禹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集体智慧的象征。因而他的功绩、才智,代代流传,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宝贵遗产

大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夏禹、戎禹,鲧的儿子。禹部落生活在黄河之南,以农业发达著称,必然要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方法不当,用堵塞的办法造成了更大的水患,被舜处了死刑。禹继承父志,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父子两代治水的不同效果,正是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发智慧的过程和结果。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道九山:■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番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讷,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番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5]。(www.daowen.com)

东渐于海[5],西被于流沙[5],朔、南暨[5]: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5],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注释】 ①夏:禹所封地,在今河南禹县。文命:司马迁以禹为谥,文命为名,因夏代无谥,禹亦是名。②登用:提升,重用。③殛:流放。④兴人徒:动员大批人力劳作。傅土:划分施工的地域。⑤行山表木:循山勘测线路,立木以为表记。⑥定:指命名。⑦焦思:苦苦地动脑筋。⑧薄衣食四句:指禹节衣缩食而尽力孝敬鬼神,居处简陋而把财力全用于开沟挖渠的水利上。沟淢:渠道深广四尺叫沟,深广八尺叫淢。淢,通洫。⑨橇(qiāo):行于冰雪或泥路上的滑行工具。⑩檋(jú):鞋底下有锥齿的登山鞋。⑪左准绳,右规矩:随身带着测量工具。⑫载四时:四季工作不违时宜。⑬难得之食:指五谷。古代农作单一,后稷推广五谷,故称难得。⑭相:考察。⑮九山:指■山、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番冢、内方、岷山。⑯■:山名。在今陕西陇县南七十里。荆山:此指陕西富平县之荆山。⑰砥柱:山名,在河南陕县东北黄河中流。砥柱将奔腾东下的河水劈成三股激流,故又称“三门峡”。析城:山名,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七十里。王屋:山名,在今山西垣曲县。⑱太行:山名,横跨河南、山西、河北的大山。常山:即垣山,主峰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⑲朱圉:山名,在今甘肃甘谷县南。太华:即陕西华阴县境之华山。⑳熊耳、外方、桐柏、负尾:均山名。熊耳山在今河南省卢氏县(非指湖南益阳之熊耳山)。外方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即中岳嵩山。桐柏山在今河南桐柏县北。负尾山在今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㉑荆山:此指荆州之荆山。㉒内方、大别:山名。内方山今名章山,又名马良山,在湖北钟祥县西南。大别山今称龟山,在今湖北汉阳县东北。㉓九江:指沅、渐、元、辰、叙、酉、澧、资、湘诸江。㉔敷浅原:山名,即今江西之庐山。㉕九川:指弱水、黑水、黄河、瀁水(汉水)、长江、沇水(济水)、淮水、渭水、洛水。㉖合黎:山名,在今甘肃张掖酒泉等县北。㉗流沙:即沙漠,此指内蒙额济纳旗之居延海。㉘黑水:此指云南省之澜沧江。㉙三危:此指云南省云龙县西之三崇山,又名三危山(非指甘肃敦煌之三危山),澜沧江流经其山麓,有黑水祠。㉚盟津:河津名,在今河南孟县境。㉛大邳:山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南。㉜降水:即绛水,原出今山西屯留县内漳水之上游。㉝九河:指黄河在冀州分开的若干支流的总称。㉞逆河:分岔的黄河支流,到河北沧县以东又合为一大河,称逆河。㉟瀁:汉水上游称瀁水。㊱苍浪:又作沧浪,汉水在今湖北均县的一段称苍浪水,因水中有苍浪洲而得名。㊲三澨:又名三参水,源出湖北京山县,东流至汉川县入江水。㊳汇:回复宛转。彭蠡:泽名,即今江西鄱阳湖。㊴北江:长江从彭蠡分三道入震泽(太湖),故有北江、中江、南江之称。㊵醴:通澧,即今湖北入洞庭湖之澧水。㊶东陵:即巴陵,今湖南岳阳市。㊷东迤北会于汇:再往东又斜流往北汇入鄱阳湖。迤,斜流。㊸沇水:济水上流称沇水。㊹泆:泛滥。㊺陶丘:丘名,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㊻攸:语助词。㊼四奥:四方之内。㊽刊旅:削木为记以利通行。㊾涤原:疏浚了源泉。㊿陂:堤防。[5]会同:诸侯集会。单独会见叫会,多人会见叫同。[5]渐:濒临。[5]被:覆及。[5]朔、南:北方与南方。[5]帝:指帝舜。锡:颁赐。

【评析】 大禹勇敢有智慧,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能使他低头。他治水考虑周密,方法正确,表现了超人的智慧。总的来说,大禹治水分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他都克服了困难,充满了智慧之光。

第一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如何疏导洪水?大禹和他的同伴,在茫茫水泽中发明了指南针指示方向,长途跋涉,走遍了黄河流域。当时遍地洪水。行路十分不便,禹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陆上行走乘车子;水上行走坐木船;泥滩上行走乘橇车。橇车像畚箕的样子,用木板做成,两头微微翘起,人坐在橇里,一只脚微微弯曲踏在橇外泥滩上,用力蹲地,乘泥沙滑行,速度很快。这种交通工具至今在江浙乡村沙滩上还能看到。山上行走便坐轿子。这种轿子极其简单,用三块木板挂在两根长竹竿上,中间一块木板坐人,左边一块搁脚、右边一块作靠背,山再陡,也能抬过去。冬天,北风凛冽,天寒地冻,禹的两脚冻裂,鲜血淋漓,他仍咬紧牙关,测量地势;夏天,赤日炎炎,如火如燎,他两脚起泡,便用泥土涂抹,继续踏勘水势。虽然大禹小腿上的毛脱落得精光,身子累得疲劳不堪。但为了人民利益,早日治好洪水,他顾不得坐一坐,歇一歇,抓紧时间工作。有一次,他考察经过涂山,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听到小孩子的哭声,还隐隐约约听到妻子在哄着孩子:“乖孩子,不要哭,你爸爸治水去了,一去三年,没有回家来看看宝宝。”禹听了心中非常辛酸,只要向前一步,一抬腿,就可跨进家门,看到爱妻和没有见过面的孩子。他的同伴都劝他回家看一看再走。但禹为了治水,心一横,未进家门就走了。这样的情况在禹治水的十三年中一共有三次。“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史上传为美谈。这是一种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禹经过长期的调查考察,发现我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要治平洪水,一定要根据地形,因势利导,把洪水疏导到海里去。

第二步,凿开龙门,导河入海。大禹经过调查研究,掌握了黄河流向的第一手资料。在今青海境内的小积石山,是黄河的一个河源,大禹要让那里的水顺东北流下,经过灵州、胜州,让河水由北向南流动,然后凿开龙门山,让河水进入河南平缓地带,使之在下游分流,一支让它从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支让它从河南的浚县西南经山东范县、临邑、滨县等地入海。这样黄河的主干河道便疏通了。

而要完成疏通黄河主干河道的关键工程,则须凿开龙门山。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形势十分险峻。重崖叠嶂,像一座石壁屏风挡住黄河去路,河水无处宣泄,便在黄河上游泛滥成灾。只有凿开龙门山,才能把上游积水向下游疏导。所以大禹集中全部力量,投入到凿开龙门山的战斗中去。那么如何凿开龙门山呢?当时只有石斧、石刀、石棍等简单的生产工具,要凿开万丈高山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大禹便召集契、稷、皋陶以及治河工匠一起商议,大家想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夹击凿山法”,一个是“束水冲山法”。夹击凿山法就是把凿山的人分成两半,一半在西面,从西向东开凿,一半在东面,从东向西开凿。开凿方法,先用柴火烧烤岩石,然后趁热用冷醋水浇泼岩石,使坚硬的岩石在热胀冷缩与醋酸水的作用下疏裂,再用凿钻缓缓地将岩石凿松。战国秦国李冰在蜀郡修都江堰,凿宝瓶山,就是用这种凿法。束水冲山法就是在龙门山上游砌造堤坝,将水位提高,等开挖大军将岩石开凿松动后,利用湍急的河水冲开龙门山。大禹和工匠团结一心,叮叮当当,日以继夜凿山不止,经过几年的努力,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一点一点地凿开了龙门山。龙门既是山名,又是津渡之名。津渡之龙门又名禹门,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在龙门黄河东岸修了禹王庙,让他世世代代享受人们祭奠的香火。禹王庙已毁于抗日战争的炮火,但大禹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龙门凿开了,第三步就是疏通黄河水系。大禹疏通黄河干流,只完成治理洪水的主干工作,为了整治黄河,他还把黄河支流上的山山水水加以疏理。在冀州,他治理慈州壶口山、左冯翊的梁山、右扶风的岐山,引清漳水出上党至阜城县进入黄河,引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到邺郡进入清漳水,一起流入黄河。他引恒山的恒水、灵寿的卫水以及巨鹿县大陆泽水进入黄河,然后通过碣石山导之入海。在山东,他疏导汶水流入济水,又导济水、漯河流入黄河。在徐州,他导淮河、沂水、泗水流入黄河。在豫州,他导伊水、洛水、涧水进入黄河。总之,把黄河支流逐一疏通,使黄河形成一个畅通的水系网络。

大禹与契、稷、皋陶以及劳动人民,经过十三年的英勇搏斗,终于治平了洪水。在此基础上他划分全国为九州,根据不同土地条件和自然资源,制定了贡赋标准,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天下太平。由于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舜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十七年后,舜将天子之位禅让给禹。禹历尽艰辛,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治平洪水,造福人类,他受到历代人们崇高的赞扬。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对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作了高度评价。《论语·泰伯》载孔子之言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大禹啊,居住环境很坏,却把全副精力用于沟渠水利。大禹啊,我对他没什么说的。”《左传》昭公元年也记载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译文:大禹的功绩太辉煌了,他伟大的德行流传千古。要是没有禹,我们都要成为鱼鳖了吧!)“就这样,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代又一代被传颂着,大禹治水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战胜困难的一种美德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