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津沽绘事:王文自说自话的误导与偷换概念

津沽绘事:王文自说自话的误导与偷换概念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王文自身的逻辑来看,说这幅画“后归钱塘(今余杭)吴氏”的依据应该是这幅画的持有者吴谏斋自己说的,吴谏斋后来将其写在了画的包首:“潞河督运图卷,先祖母李太夫人所赐,钱塘吴谏斋谨藏,甲寅夏重装。”这完全是吴谏斋的自说自话,不足为凭。这两句话说的是两幅画,而王文把它们说成一幅画,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津沽绘事:王文自说自话的误导与偷换概念

朱跋向我们揭示了这幅古画传承过程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永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里写道:“因为冯应榴是绘制《潞河督运图》卷的主持者,固原藏冯氏,后归钱塘(今余杭)吴氏。1954年,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自江南访购之,于次年元月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并说这幅画卷首签题“潞河督运图卷,先祖母李太夫人所赐,钱塘吴谏斋谨藏,甲寅夏重装”。引首书“潞河督运图。谏斋先生属篆,甲午孟春之月,存道时年七十有九”,篆书后有“福田村人”和“存道居士”二印。卷后有朱启钤属瞿兑之书题跋,文末署“紫江朱启钤时年八十有三”。

王永谦研究员在《古韵通州》里说:“咸丰四年(1854)收藏者重新装裱时,遂将自书等题跋全部裁割掉,但画幅被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又由吴谏斋在引首上重新篆题《潞河督运图》,所以图卷就是冯氏自书中所说的那幅画。”

朱跋是今人所写,而原本真正的那幅《潞河督运图》上应是有跋文的,为冯应榴所写,即自书。而这是一幅无头画,没有名字,没有作者,没有题跋,对此,王文说冯应榴的自书揭露了清朝官吏“不以爱民恤丁,洁其身奉职为念”的腐败风气等,给收藏者带来若干顾忌,因此在重裱时,将自书等题跋全部裁去。陈克先生认为,这段话基本不是揭露而是勉励的意思,不能成为裁掉的理由。

从王文自身的逻辑来看,说这幅画“后归钱塘(今余杭)吴氏”的依据应该是这幅画的持有者吴谏斋自己说的,吴谏斋后来将其写在了画的包首:“潞河督运图卷,先祖母李太夫人所赐,钱塘吴谏斋谨藏,甲寅夏重装。”这完全是吴谏斋的自说自话,不足为凭。(www.daowen.com)

同时,王文的这个结论在逻辑学上存在着偷换概念的错误。上一句说《潞河督运图》原藏冯氏,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历史上那幅《潞河督运图》就是冯应榴邀请画家江萱画的,但是“后归钱塘(今余杭)吴氏”,则偷换了一个概念,因为吴氏手中的是一幅无头画,它是不是《潞河督运图》需要考证,不能还没有考证就在“原藏冯氏”后说“后归钱塘(今余杭)吴氏”。这两句话说的是两幅画,而王文把它们说成一幅画,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王文还说到,咸丰四年(1894)吴谏斋请人卷首篆题“潞河督运图”,可是吴谏斋光绪二十八年(1902)才出生。卷首篆题者存道居士,高存道光绪二年(1876)生人,题签时79岁,应该是1954年这个甲午年,“国博”研究员不知是否察觉这些矛盾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