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及海关大楼竞争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及海关大楼竞争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9月的《北华捷报》上刊出了与建成后相差无几的建筑模型,这也即意味着,随之竣工的沙逊大厦将取代海关大楼成为上海第一高摩天楼。事实是,沙逊大楼建成后的确将比汇丰银行的穹窿高出约20余米的高度,同时取代海关大楼成为外滩天际线最高点。

上海近代摩天楼研究及海关大楼竞争

自字林西报大楼与汇丰银行大楼建成之后,凡在外滩建造高楼且实力雄厚的业主开始有了高度竞争的意识,1924年年初字林西报大楼刚刚在自家报纸上给自己的总部大楼冠上了上海第一高摩天楼称号之后,不多久,报纸上便登上了即将重建的新海关大楼方案,并且称“摩天楼”(skyscraper)“临外滩一侧建筑主体高度将达到150英尺(45.7米),至塔楼高度将达到260英尺(79.2米)”[44](图3—2—15)。1925年12月新海关大楼(Chinese Maritime Customs.New Custom House Shanghai)奠基开工,1927年12月落成后[45],超过了字林西报大楼成为当时上海最高建筑。

图3—2—15 1924年11月29日登载于《北华捷报》上关于新海关大楼的报道,此时公布的建筑方案与建成大楼还有一定差别

上海海关设于19世纪60年代,距离1925年大楼第三次重建过去了65年,上海已成长为远东最大的贸易中心,截至1925年,海关税收达到27 000 000两,大约是整个中国海关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每年入港船舶吨位也从19世纪60年代的不到1 000 000涨至1924年统计得超过32 000 000,这使得上海甚至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港口之一[46]。1923年华丽雄伟的汇丰银行竣工,相毗邻于1891年建造的海关大楼相形见绌,再则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海关税收激增,江海关原有建筑已经不敷使用,故海关大楼迎来了它的第三次重建[47](图3—2—16)。

建筑位于公共租界中区册地45号地块(Cad Lot No.45)(图3—2—17),1927年12月建成,建筑主体分东西两部分,东临外滩部分高10层,至楼面高度为147.5英尺(约45米),西面主体高5层,加上顶部钟楼部分建筑总高度达到了257.75英尺(78.6米)[48],与1924年第一轮方案公布的建筑高度非常接近。大楼基地四面临街,其东面临外滩,北临汉口路,南为汇丰银行与海关大楼之间的一条私有道路,西为四川路,整座建筑是在一个东西宽、南北窄的基地之上,建筑沿汉口路一面长度达到了约450.7英尺(约137.4米),因此海关大楼不仅在高度上成为上海第一高摩天楼,同时也以超过36 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成为当时上海滩体量最大的建筑[49]

图3—2—16 第一代江海关(1857)与第二代江海关(1893)

图3—2—17 江海关新屋所在45号地块位置

由公和洋行设计的大楼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介于外滩松软地质而大楼体量与高度之巨大,大楼基础采用了水泥钢骨浇筑而成的筏型基础,同时在基础建造过程中创造了上海建筑基础桩基新时代。大楼基础采用的不再是木桩,而是特殊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基础共打下了1 542根预制钢筋混凝土桩,上面支撑钢筋混凝土筏,承载重量超过 4 000吨钢结构和8 000吨重的花岗岩。带有波纹边(corrugated side)的单根混凝土桩长50英尺(约15.2米)、重达7吨,顶部边长16英寸(0.4米),底部装有特殊的铸铁件。在建筑基础的大部分位置桩间距为4英尺(约1.2米)至6英尺(约1.8米),但在中部支撑建筑最高的钟塔部分则更加密集。大楼桩基由伦敦罗根、雷诺兹及法勃尔公司(Messrs.Logan,Reynolds and Faber)设计,现场通过木质模具浇筑而成,四组大的打桩机进行打桩,每组打桩机桩锤重达3.5吨。这是上海第一次使用这一桩基系统,在当时远东也是独一无二。[50]大楼主体承建商是华商新仁记营造厂,在仍为西人占据绝大部分上海建筑设计与建造市场的当时来说,可谓国人一大骄傲。(图3—2—18)(www.daowen.com)

图3—2—18 建成新海关大楼

钟楼上制作精良的大钟之于上海也独具意义,其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宫钟塔的巨钟(大本钟)[51]一样,是由同一家英国公司乔伊斯公司(Messrs.J.B.Joyce & Co.,Ltd.,)生产完成,耗时一年[52],钟楼旗杆顶为当时全沪上最高点。1925年位于剑桥的经度国际委员会(In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ongitudes)会议决定对上海所在地理坐标进行测量,最终于1928年定下以海关大楼的旗杆作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以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上海坐标定为北纬31°14′20.38,东经121°29′0.02[53]

然而,就在新海关大楼开工之前,距离其仅两个街块位于南京路与外滩交角的沙逊大厦(Sassoon Building)已在1925年11月的《北华捷报》上发布了标题为《外滩南京路转角地块翻建工程》的新闻(图3—2—19),副标称其为“拥有奢华立面的150英尺高建筑”,当时建筑仍未确定名称,称新建大楼临外滩一侧建筑主体将会有12层楼高,最高的公寓套房将在距离马路150英尺(45.7米)高的位置,“蚊子恐难飞上来”[54]。1926年9月的《北华捷报》上刊出了与建成后相差无几的建筑模型,这也即意味着,随之竣工的沙逊大厦将取代海关大楼成为上海第一高摩天楼。在一张摄影师误拍下来的照片中,不远处汇丰银行的穹顶还不到沙逊大楼模型的一半位置,有媒体戏称才完工三年号称“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的雄伟大楼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55],当然,这张照片的出现完全是因为摄影师的误打误撞,沙逊大楼的模型照片的拍摄地位于有利大楼楼顶,而不远处的汇丰银行穹窿与沙逊大楼模型一并进入了摄影师的镜头之中。事实是,沙逊大楼建成后的确将比汇丰银行的穹窿高出约20余米的高度(图3—2—20),同时取代海关大楼成为外滩天际线最高点(图3—2—21)。

图3—2—19 1925年11月7日登载于《北华捷报》上关于外滩南京路地块翻建新沙逊大厦的报道,此时公布的建筑方案与建成大楼出入还较大

图3—2—20 新沙逊大厦模型照片

图3—2—21 建成后的沙逊大厦将成为外滩天际线的制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