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意象更为典型。“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出现比较早,也比较频繁的意象之一。月的象征意义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单从月的形状来看,圆月、残月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差异甚大。圆月、满月让人感受到的是和谐、温暖、甜美、团圆。而一弯残月,由于它的缺损,则带给人们伤感、破碎的感觉,传递着文人的孤寂、愁苦、思乡、失意等情怀。特别是面对残月,更易触动敏感的神经,勾起伤感苦闷的人生情怀。

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广大无边的宇宙之中,物象众多。进入诗人的视野,蕴含诗人的情思,形成独具特色的众多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当中,许多意象在长期运用中积淀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其某种象征意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相对也比较稳定。比如,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梅代表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代表虚心有节,菊代表冷艳清高。

就是同一个物象,诗人不同的审美观照,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意蕴,也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孤云”,常常带有贫士幽居者的孤高,陶渊明“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咏贫士》),杜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幽人》),“浮云”则以云朵的漂浮不定表现游子的行踪不定,漂泊之感。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皎然“书上无名心忘却,人间聚散似浮云”(《答胡处士》),由“柳”构成的意象往往满含着离愁别绪。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满含着离愁别绪。而“柳丝无力袅烟空”(毛文锡《酒泉子》),则更多带有慵倦的意味。(www.daowen.com)

月意象更为典型。“月”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出现比较早,也比较频繁的意象之一。月的象征意义具有明显的复合性。单从月的形状来看,圆月、残月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差异甚大。毕达哥拉斯说“圆是宇宙间最和谐的图像”,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圆月、满月让人感受到的是和谐、温暖、甜美、团圆。同时,柔美的月光洒在面前,洒在身上,带给人们希望和美好。丰满、圆润、充盈的一轮圆月,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美好之物,诗人们对中秋圆月的爱恋形成难解的情结。而一弯残月,由于它的缺损,则带给人们伤感、破碎的感觉,传递着文人的孤寂、愁苦、思乡、失意等情怀。在古人的心里,月亮与故乡似乎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土,不免会产生深沉的孤独与感伤。面对圆月,往往会产生月圆人难圆的伤感,触动思乡怀人之情。特别是面对残月,更易触动敏感的神经,勾起伤感苦闷的人生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