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简介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简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动态“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10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简介

(一)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动态

“智慧北京”是首都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10年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智慧北京”的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1.智慧交通

交通拥堵一直是北京市民最为头痛的事情,为此,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地下交通、单双号限行等多重措施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就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做法包括:

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推广车辆智能终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电子绿标”等智能化应用,加强营运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

通过信息化手段研究三环路疏堵问题,在三环主要出入口设置感应线圈采集车辆密度和流量,同时通过整条三环路的视频拼接,了解环路交通状况,实施疏堵措施。

通过智能模拟,改变区域内红绿灯策略,还将通过视频拼接成完整的三环大路面视频,了解整条环路状况,同时以设置在各路段的无线喇叭,对行人、车辆的小事故进行语音提示和出行诱导,尽早解决问题。

另外,北京着手推动相关企业构建地下、地面车库信息平台让市民可以通过手机软件预先了解出行线路上停车场的收费、车位,以及拥堵路段的实时视频等信息,方便市民出行。

2.重视环保

主要举措有:

建设智能城市生命线管理体系,推广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和供热计量器具,形成智能的电力、水资源和燃气等控制网络。

不断完善节能监测体系,实现对工业、交通及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等主要用能行业、领域及场所、单位的能耗监测。

建设智能的土地、环境和生态监管体系,实现对全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重点污染源、地质资源和灾害、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动态监测。

3.市民卡打造智慧社区

(1)北京推广“市民卡”(包括社保卡和实名交通卡等),使市民能持卡享受医疗就业养老、消费支付等社会服务。

(2)北京不断推广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市民可以上网预约挂号、网上转诊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3)北京努力完善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便利的“一站式”网络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信息化服务,完善96156社区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农村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促进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优抚安置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4.智慧教育

北京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建设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北京一些重点高校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市民可以在线学习,接受远程培训,这种数字化的教育,让市民更加便捷地接受最先进、最优质的教育。

5.智慧政务

北京市积极利用新一代智能技术,提升行政能力。

(1)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服务。北京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市民可对市政府的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可以向政府提建议和在线访谈。

北京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提高首都之窗网站群、政务服务中心、政府服务热线等多渠道、多层级联动集成服务能力。北京的电子公共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使居民可以在社区(村)、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站点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便民服务事项。

(2)北京统筹建设政务服务共用平台。北京建设和完善空间实体可视化服务、政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支撑、统一用户认证、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服务等政务服务共用平台。

(3)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科学管理。北京建设多级政府决策服务体系,提高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内部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对政府机关的监察、审计和绩效考核信息化水平。

6.智慧旅游

近5年内,来北京旅游,餐饮、住宿、出行、游玩、购物、娱乐等方方面面游客都不用发愁了,这一切在来北京之前就能轻松搞定。游客可以从手机或网络上获取景区接待量的实时信息,景区超饱和迎客和游客盲目排队的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

7.物联网应用惠及民生

北京率先在水文水质监测、供水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车辆监督、交通流监测、电梯监测、一氧化碳监测等领域实现了物联网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建成了指挥调度、交通管理、交通监控、公交服务与监测、货物运输、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等80多项应用系统;在城市管理领域建成了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和覆盖城八区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食品溯源、资源监测等领域也有一批成功应用。这些应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和城市运行的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应用惠民生”为发展产业的主要思路,按照“1+1+N”的总体架构,即1个市应急指挥平台、1个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多个由部门和区县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依托政务物联数据专网、无线宽带专网和有线政务网络等各类相关网络,应用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市民生活提供智慧化服务,让城市更智慧,让生活更美好。(www.daowen.com)

8.点滴惠民,注重民生

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注重民生,在点点滴滴中惠及人民。

2012年年底前,东城、西城等6个区县的居民,在自家的小区内就可以缴纳燃气、水、电等费用,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内进行预约挂号。有记者从“小帮手”社区便民服务工程推进会上获悉,2013年年底前,“小帮手”社区便民服务工程已基本实现对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全覆盖,以上地区的每个区服务站将安装一台手持型“小帮手”便携式缴费机。

“小帮手”系列缴费机可为社区居民提供燃气、水、电以及电信、有线电视、车险和物业等支付缴费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信用卡还款、预约挂号、银行转账、票务购买、旅游服务、宾馆预订、电子结算等多项生活服务

此外,北京市还将在上述6个城区的每个社区服务站和大型社区出入口都安装一台“社区之窗”电视大屏,每个街道和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及部分居民楼门内安装一台中型“小帮手”自助缴费信息机,每个街道办事处一站式办事大厅和大型社区出入口安装一台大型“小帮手”社区金融自助服务站,并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

(二)上海智慧城市建设

1.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集中于云计算和物联网这两大新兴产业。在云计算技术发展方面,上海坚持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并举,在全面实施“云海计划”,集中科研力量研发云计算核心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云”,支撑金融核心交易、在线支付、银行卡管理等业务的“金融云”,针对中小企业难题的“中小企业服务云”,面向互动娱乐、网络视听等领域的“文化云”,以及服务范围涵盖全市居民的“云中生活”和“电子政务云”等。

在物联网发展方面,上海市着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打造楼宇节能、社区智能安保等示范工程,推动上海互联网中心、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除了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外,从产业角度看,上海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着重打造如下几个产业:

图6-5 NGN体系架构

(1)高端软件产业:以高新终端为抓手,结合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产业集聚区。

(2)下一代网络产业(NGN):以光网络规模部署为核心,推出IPv6特色应用(NGN体系架构如图6-5所示)。

(3)车联网产业:以智能车载信息服务为牵引,探索用户需求满足的商业模式(图6-6所示为车联网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4)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金融、航运、贸易、旅游等专业信息服务产业,以及互动娱乐、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数字内容产业。

上海智慧城市市场的建设经历10余年,已经在多个应用领域发挥成效。例如,在智慧医疗中,上海市民均拥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内有个人基本信息和卫生服务记录,辅之以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有限的医疗资源可以最大化地得到应用,市民健康水平也会因此获得提升。在智慧社区中,居民可以轻松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实现水、电、气费用的支付,特殊人群(如老人、残障人士)也可在家中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在城市管理中,尤其是食品安全的管理,依靠先进的自动识别技术从生产流水线到物流,再到销售终端,实现了全面的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公交站点安装的车辆信息预报系统,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上海市在杨浦新江湾城、崇明陈家镇、虹桥枢纽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临港新城等地,还将建成一批智能电网示范应用基地,以及通过智慧教育工程,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改变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现状。

图6-6 车联网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2.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做法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对“智慧化”的要求有先天的迫切性,也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在智慧上海的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经验规律可循,下面总结有代表性的几条供读者参考。

(1)政策法规完善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上海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突破集成电路保税、互联网服务等政策,加快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按法定程序研究制订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的实施意见。

(2)落实规划牵引

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完善的规划体系内,从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和三网融合四个方面夯实智慧城市的基础,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可信可靠的区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每一个体系的构建,都有明确规划的任务,以专项形式组织实施。例如,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重点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城市运行安全、智能交通、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两化”深度融合8个专项,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围绕构建创新活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实施云计算、物联网、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车联网以及信息服务8个专项,加强技术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加快产业发展;围绕构建可信、可靠、可控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建设、监管服务及产业支撑3个专项,落实信息安全综合监管、完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3项重点任务,确保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3)资金保障到位

上海市自身经济基础雄厚,2010~2013年生产总值分别为1716598亿元、1919569亿元、20181.7亿元、2160212亿元,政府有能力加大对智慧城市的投资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统筹资金保障。

同时,市政府完善企业主体的多元投资和融资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企业参与建设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

(4)组织领导科技创新

为保证智慧城市建设快速高效进行,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用以协调各部门职责,协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市级各相关委办局按职责分工,细化并落实所负责领域的工作任务。各区县纷纷组建智慧城市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形成规范有序的组织领导体系,按照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落实所负责区域的智慧城市推进工作。与此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突破感知信息网络融合、高宽带网络、智能分析决策等关键技术。推进云计算、物联网、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加大对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引进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保障。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加强信息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和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通畅安全的交通、清洁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医疗服务、低量的能耗和碳排放、高效热情的公共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这是人人向往的城市环境。然而,城市发展到今日,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多,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如果不加以有效解决,城市的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突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出路,永不堵塞的交通系统、人性化的建筑系统、绿色安全的能源系统、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系统、高度信息化的教育系统、生态和谐的环境管理系统……这些都是组成“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