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美国汉学世界:中国研究及学术历史

探索美国汉学世界:中国研究及学术历史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上述原因,邓嗣禹抵美后在哈佛大学所写博士论文即以《张喜与南京条约》为题,其后除同费正清合著《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外,主要潜心中国近代史的探研,出版了《太平天国起义史新论》、《太平天国史学》、《捻军及其游击战》、《太平天国起义与西方列强》等专著以及关于秘密会社的中、日、英、法文书目《中国的异议与犯罪:秘密会社、民众起义和农民暴动书目》等。

探索美国汉学世界:中国研究及学术历史

抵美之前,邓嗣禹的治学以中国文化和制度为重心,兼及书目和引得的编纂[86];抵美后,则改以中国近代史为主。之所以改以中国近代史为主,笔者以为这一方面与二战前后美国汉学基于现实所需开始出现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为重点的汉学转型这一趋向有关[87],但更为主要的还是与其1942年前往哈佛大学跟随费正清续读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费正清更多的属于美国中国研究的本土派。[88]在他看来,按照欧洲汉学方式进行多年的汉语学习并不可取,并对传统汉学迂腐考证不感兴趣。他曾就叶利绥主导的哈佛燕京学社的中国研究及人才培养模式批评道,“汉学家们如果不是语言的奴隶,也已成了语言的仆人”,“史学家要利用语言而不要被语言所左右”。[89]他认为,美国人需要理解中国问题,近代中国研究比欧洲式的汉学更为重要。基于上述原因,邓嗣禹抵美后在哈佛大学所写博士论文即以《张喜与南京条约》为题,其后除同费正清合著《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外,主要潜心中国近代史的探研,出版了《太平天国起义史新论》、《太平天国史学》、《捻军及其游击战》、《太平天国起义与西方列强》等专著以及关于秘密会社的中、日、英、法文书目《中国的异议与犯罪:秘密会社、民众起义和农民暴动书目》等。

柯文曾言,“直到二次大战,美国的著作往往侧重探讨中国近世史中西方自身最关切的问题:鸦片战争太平军起义、中外贸易、通商港口生活与制度、义和团孙中山外交关系、传教事业、日本侵略等等”[90]。然而,纵观邓嗣禹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史、秘密会社等中国近代史问题的研究,笔者以为他与美国本土学者就这些问题所作的研究还是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不同之处。比如,注重应用“比较综合”的史学研究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汉学界开始有人呼吁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1948年,费正清就曾以《通过区域研究理解远东》为题指出,中国研究者应“在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或是文学家们所熟悉的汉学方法基础之上增加一些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技巧。”[91]到20世纪50、60年代,力求将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诸学科中已形成的各种理论方法同汉学研究相结合在美国汉学界逐渐蔚为成风。[92]基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在美国中国研究领域的日益流行,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或文化时,往往首先设立假定,然后搜寻资料来证明所设的假定。[93]正是由于美国本土学者注重应用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研究近现代中国问题,导致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界出现了冲击与回应、传统与现代等各种研究范式

他与费正清合撰的《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提出了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汉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冲击与回应”研究范式。然而,根据费正清的回忆,邓嗣禹只是负责史料的挑选与翻译,而史料的编辑以及将这些材料连结在一起的导言等则由他自己负责。换而言之,“冲击与回应”是费正清的观点。[94]事实上,邓嗣禹对于新颖的历史理论和范式并不感兴趣。如前所述,他之所以翻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并选择将其译本作为教学所用的教材,其原因就在于这部著作中没有新颖奇特的理论。[95]在邓嗣禹看来,美国本土学者的理论框架先行以及注重应用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历史分析的做法并不十分可取。1958年,美国远东学会中国思想委员会组织学者召开“行动中的儒家”学术研讨会,多位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都尝试借鉴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儒家思想[96]对此,邓嗣禹在评述由倪德卫和芮沃寿主编的此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行动中的儒家》一书时如是直言道,这部著作“也代表着汉学的新解释学派,这种新解释学派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代摄影——有时有着清晰的前景,而其余部分则是模糊的解释。这种撰著是新颖的社会学的撰著。然而,对社会学这一领域缺乏了解的读者可能会无法理解其正在阅读的东西。无论是编辑工作还是导言都做得很好,但此书的读者在理解导言部分时会遇到困难,直到他们读到随后的篇章。事实上,尽管他们重读这些篇章,他们仍然会感到难以掌握主要的思想观点。”[97]

就史学研究而言,邓嗣禹更多的是受到他在燕京大学求学时邓之诚、洪业等史学名家之影响。邓之诚曾在《中华二千年史叙录》中谈及自己的读书治学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多读原书”、“不欲轻下断语”、“比较综合”、读史可以发现“事理”和“因果”、“读史修史贵有识”。[98]对于邓之诚之影响,邓嗣禹晚年时曾撰文生动描述邓之诚在燕京大学教他的情形:“先生博闻强识,治学谨严,对自己对学生都同样要求。先生讲课,条理清晰,娓娓动听,对每一历史事件,都能原原本本,究其消息盈虚,明其因果得失,剖析透彻,释疑解惑,发人深省之处尤多。”邓嗣禹一生都谨遵老师邓之诚的教诲:“做学问要老老实实,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作为一个搞史学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读懂古书和能写好文章,两者缺一不可。”[99]相比较而言,洪业则教给邓嗣禹西方史学研究方法。洪业在美国求学8年,对鲁宾逊的新史学多有了解。他寄希望于他的学生要有清醒的头脑、独立的精神;他们应把握要点、进行系统分析并为所有引述提供注释。洪业还鼓励其学生学习外语和了解参考书。他的目标是培养一群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史家。[100]

抵美后,邓嗣禹在史学研究方面不可避免要受到美国汉学界之影响,比如从中国文化与制度为重心转向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即是其中之一;但在史学研究方法上,他在从事中国近代史探研时仍倾向于采用在燕京大学所学并熟练掌握的史学方法:第一步是搜集史料,然后对史料进行仔细的考证,接下来通过对该研究主题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以达到融会贯通,最后按照他们的发展顺序重述历史史实。[101]邓嗣禹在《张喜与南京条约》一书中,即首先介绍张喜的生平,并对张喜《抚夷日记》中所描述事件作适当介绍和评论,随后对张喜《抚夷日记》的真伪及其突出点进行讨论,最后是对《抚夷日记》进行注释性翻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翻译时常在文本中插入来自其他中文和英文史料中有价值的节录,以扩展、解释或补充张喜在日记中所提到的问题。因此,邓嗣禹的这部著作并不仅仅只是对张喜日记作简单的翻译,他还利用各种可用史料对谈判进行了严谨的研究,既是核查张喜日记的准确性,也进一步扩充模糊或有争议的问题。另外,除行间有大量来自其他史料的引述及译者评论外,还附有1842年中英谈判的年表、一幅示意地图以及出色的书目笔记。邓嗣禹的《捻军及其游击战》一书,在搜集了大量有关捻军史料之基础上,先介绍捻的意义、性质及捻军出现的历史和地理背景,然后就捻军的发展、捻军的组织及领导、捻军与其他叛乱者的关系、捻军的活动史及其所受抑制镇压、捻军的武器及其游击战术等一一进行介绍,最后探讨抗击捻军之所以是一场长期战争的原因以及捻军叛乱对清朝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同样如此,他的《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一书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天国起义的起因”、“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展”、“太平天国的外交关系”、“太平天国起义的作用与影响”。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邓嗣禹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解释道:“这部著作对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和影响、它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太平天国与外国列强关系的关注要多于军事或其他细节。然而,它包含有太平天国起义的所有基本信息,目的是使所作分析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并便于叙述其发展。作者并不倾向于诸如经济等任何特定的解释类型,一种均衡的方法是有意而为。历史的真相是主要的关注所在。”[102]

简而言之,由于吸收借鉴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方法,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不断出现颇为新颖且流行的研究范式。然而,邓嗣禹并没有为这些新颖的研究范式所束缚限制。他以如何才能最大限度还原历史事实并以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再现历史真相作为其主要追求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和关怀,他看到借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给历史研究带来的益处,但也发现这样的做法存在弊端,即对历史尤其是长时段历史所作的分析常存在某种程度的模糊乃至晦涩难解。故此,他坚持采用在燕京大学业已熟悉的比较综合之史学方法去探研历史。在邓嗣禹看来,这种方法方能让读者对历史事件或问题的源本有清晰的了解,并因此对其因果和影响有透彻的认识。当然,这种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必须对汉文史籍和史料非常熟悉,并对某一研究主题有着长期研究之积累。正因为如此,邓嗣禹坚守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体现其对学术的追求,另一方面亦是其对美国汉学界所作的另外一种贡献,让新颖理论和研究范式迭出的美国汉学界因此意识到汉学研究的多样性,由此丰富美国汉学研究之内涵。

除前面所述外,邓嗣禹对于印第安纳大学的中国研究之建立与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和西方的领导者。有远见的美国教育者意识到美国不应仅局限于研究他们自己的文化,还应有全球意识。为此,基于时代之需的区域研究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印度支那局势的紧张及此后美国的卷入,美国人感到需要理解亚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国的中国研究迎来了发展的大跃进时代。[103]乘着美国社会各界对中国研究的重视以及大量资金涌入中国研究领域之良好时机[104],邓嗣禹自1950年到印第安纳大学任教以来便致力于该校亚洲研究的发展。自他到印第安纳大学后,该校从没有汉语、东亚历史等课程到逐渐开设有汉语、日语、中国史、东亚历史课程,并在1962年成立东亚语言文学系;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则从1950年只有4本中文书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东亚藏书的一大重镇。在这中间,毫无疑问凝结着邓嗣禹的辛劳与心血。邓嗣禹在给时任印第安纳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李学博的长信中曾描述了1950—1980年代印大东亚图书馆的发展经过以及他退休后如何以“书丐”自称奔走四方为印大筹购图书的艰辛历程。他在信中如是言道:“1950年印大图书馆只有4本中文书,英文的有关东亚的书籍也很少。我和内子编了一个36页的书目,都是从哈佛的维德纳图书馆抄来的。我把这个书单给了历史系前系主任班哈教授,表示如果他能买这些书和一些中文参考资料,我就会考虑接受他的聘请;否则我宁愿留在哈佛履行我三年访问讲师的合同,那里我可以做更多的研究和出版更多的著作。班哈教授人很好,答应尽力而为。结果,大部分研究东亚历史、语言、哲学宗教、经典和文学的英法德文书籍都主要用历史系的经费订购了。大部分中、日文基本典籍也在以后的十年内陆续买到。像《二十四史》、《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大日本史料》、《大藏经》等基础研究资料和一些韩国史料都是用历史系经费购买进来的诸多书籍的一部分。大约来说,目前我馆图书有三分之一是前十年内经我手买进来的。”[105]

因为邓嗣禹对印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7年出版的《印第安纳大学校史》在描述该校战后区域研究发展时,作者特别强调邓嗣禹成为教职员的重要意义。[106]邓嗣禹一手创建了印第安纳图书馆东方书库,在他去世后,图书馆专门在东方书库做了一面纪念碑,上书“纪念邓嗣禹教授(1906—1988),勤奋而又多产的学者,本校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不倦的支援者”[107]。印大基金总会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以扩充东方文库的藏书。[108]美国汉学界也同样给予邓嗣禹高度评价。费正清在1982年出版的回忆录中,高度评价邓的学术成就。[109]邓嗣禹去世后,费在为他所写的讣告中,称赞他同费正清、毕乃德、顾立雅等美国中国研究的开创者在汉学方面所开展的合作,并称他的专著、论文和书目提供了所急需的参考资料。在费正清看来,邓是一位“乐观、谦逊、勤奋的儒家和一位有才华的合作伙伴”。[110]1990年4月,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在芝加哥举行年会,其分支机构“北美二十世纪中国研究历史学会”为纪念邓嗣禹逝世二周年,特别举办了主题为“近代中国:改革、抗议与革命”的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是邓嗣禹的朋友和学生,研讨会后其学生黄培将研讨会论文编辑成纪念成册。1992年,美国的《华人历史研究》以专刊的形式刊载了这些论文,以表彰邓嗣禹及其他致力于学术的精神。

按照余英时和周明之的说法,杨联陞、萧公权和二战后到美国的其他华人学者将中国文史介绍给美国汉学家,他们所做的是一种媒介工作。[111]但从当前美国社会及其多元文化的角度看,美国的中国研究领域是由以费正清和邓嗣禹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所共同开创的。因此,称邓嗣禹是二战后美国中国研究的先驱者是最为合适不过了。

【注释】

[1]宋晞:《美国的汉学研究》,载陶振誉主编:《世界各国汉学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华大典编印会1962年版,第137、145—146页;王晴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183页。

[2]参见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199页。

[3][美]陈毓贤:《洪业传》,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周明之:《萧公权与美国汉学》,载李又宁主编:《华美族研究集刊》(创刊号),天外出版社2000年版。

[4]Liu Wuji.,On Building a Chinese Libray Collection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A Tribute to Professor Deng Siyu.,Chinese American Forum,Vol.4,No.4(April.,1989).

[5]Thomas H.Lee.,“Ssu-yu Teng,1906—1988”,CEAL Bulletin,No.84(June.,1988);李学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文藏书的发现——兼述邓嗣禹和柳无忌教授的贡献》,《传记文学》第103卷第3期,2013年9月。

[6]邓嗣禹、彭靖著:《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此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邓嗣禹用中文所写的部分论文和杂文,其二为追忆邓嗣禹的文章及彭靖所撰的有关邓嗣禹与中外学人交往之文章。需要指出的是,此部分多为学界已知的内容,且存在许多错讹之处。

[7]Sherman Cochran and Charles A.Peterson.,“Obituary:Knight Biggerstaf f(1906—2001)”,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0,No.3(Aug,2001),p.933.

[8]Ssu-Yu Teng and K.Biggerstaf f,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Camb.,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p.vii、v.

[9]John K.Shryock,“Review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by Teng Ssu-yu;Knight Biggerstaf f”,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57,No.3(Sep.,1937),p.350.

[10]J.R.W.,Review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Yenching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Monograph No.12.by Teng Ssu-yu;Knight Biggerstaff.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2,No.1(Mar.,1937),pp.13—14.

[11]Chauncey S.Goodrich.,Review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by Teng Ssu-yu;Knight Biggerstaf f.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3,No.3(Jul-.Sep.,1973),p.417.

[12]Ssu-Yu Teng and K.Biggerstaff,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Camb.,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p.v.

[13][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14]参见Arthur W.Hummel.ed.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4。

[15][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16]John K.Fairbank and Ssu-yu Teng,Ch'ing Administration three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vi.

[17][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18][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19]196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将这三篇论文以《清代行政管理:三种研究》为书名结集出版,即Ch'ing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

[20]Earl H.Pritchard.Review“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by J.K.Fairbank”;S.Y.Teng.,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No.2(Feb.,1942),pp.191—192.

[21]Ernst Posner.Review Ch'ing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 by John K.Fairbank;Ssu-Yu Teng.,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25,No.1(Jan.,1962),pp.61—63.

[22]Shih-shan Henry Tsai.,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p.113—115.

[23]Meribeth E.Cameron,Far Easter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7,No.2(Feb.,1948).

[24]赵元任根据陆军特训计划时代的材料扩写成《国语字典》(与杨联陞合著,1947年出版)和《国语入门》(1948年出版),具体可参见杨步伟:《杂记赵家》,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页。

[25]这四十篇报刊文章选自以下6种报纸:《纽约商报》、《新华日报》(多伦多)、《大公报》、《新闻报》(上海)、《国民日报》(香港)、《扫荡报》(桂林)。具体可见H.G.Creel;Teng Ssu-yu.,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Preface。

[26]W.Simon,“Review 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by H.G.Creel;Teng Ssu-yu.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Translations of Text Selections and Exercises in Newspaper Chinese by H.G.Creel;Teng Ssu-yu,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12,No.1(1947),pp.260—261.

[27]邓嗣禹的这两部本书,在美国学界获得肯定。例如,瑟斯顿·格里格斯这样评价《社交汉语与语法注解》一书:“这本汉语教材的材料,源自于二战期间芝加哥大学美国陆军中文训练班中的合作导师所编,他们当时是在邓嗣禹教授的领导和监督之下。文本本身的作者是欧阳教授,邓嗣禹负责对其进行编辑并提供语法注解。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人编撰的现代汉语教材。《社交汉语》一书提供了实用的、出色的对话,并配有练习;其对话的主题不仅有用、有趣,而且是现代的—流畅的现代中文口语;并有详尽细致的注解。……总而言之,这部教材是对邓嗣禹和其同事双语能力的一种褒奖。它忠实的代表着在如此众多的汉语项目中,它能被确保放置在封面标识有五美元的书籍之间。从汉字和书写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想接触汉语,甚至是口语之人来说,这是一本优秀严谨的教材;对于那些想通过一本适宜师生共同学习的书来了解几乎一切的人来说,它满足了一项长期的需求。它纠正了先前出于这类目的而编写的教材中所出现的许多错误,并增补了更为新颖、更为透彻的方法,一些实验以及勤奋工作的结果。但是包容性防止这本教材与其他材料的融合。而且,与训练有素的语言学家更为密切的合作可能使材料在特定的语法框架下得到更为充分的处理。此外,来自这两种文化的学者之间进行合作能产生稍微流畅的双语教材。采用Wade-Giles拼音将使这本书受欢迎。那些使用新的《说中文》或《汉语入门者》或Brandt的《汉语口语》开始学口语之人,能够利用该书中很大一部分材料。所有的教师都将对其语法解释感兴趣。《社交汉语》为现代汉语口语的有趣、实用的主题对话提供了可用的最好素材来源。这点连同其广泛的范围,值得广泛发行。”(Thurston Griggs.,Review Conversational Chinese,with Grammatical Notes by Ssu-yu Te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68,No.4(Oct-.Dec.,1948),pp.204—206)约翰·德范克(John De Francis)认为,“邓嗣禹的这本书是一部保守正统风格的教科书。……总体上,这部著作是一部简洁干脆、有才华且普遍满意的教材。”John De Francis.Review Conversational Chinese.by Ssu-Yu Teng;A Beginner'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Gwoyeu).by W.Simon;A Concise Dictionary of Spoken Chinese.by Yuen-Ren Chao;Lien-Sheng Yang.,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7,No.4(Aug.,1948),pp.447—448.

[28]Harley Farnworth Mac Nair,ed.,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6.

[29]L.Carrington Goodrich,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43;Wolfram Eberhard.,A History of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0;Paul Clyde.,The Far East:A History of the Impact of the West on Eastern Asia.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48;Franz Michael and George Taylor.,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56.

[30][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31][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32]笔者检索统计发现,有关这两本书的书评多达15篇,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远东季刊》、《美国历史评论》、《世界政治》、《经济史季刊》、《政治学季刊》、《远东观察》、《国际事务》、《国际季刊》等美国学界重要学术刊物。

[33]Earl H.Pritchard.,Review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by Ssu-yu Teng;John K.Fairbank;Research Guide for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by Ssuyu Teng;John K.Fairbank.,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4,No.4,Special Number on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Aug.,1955),pp.568—569.

[34]Paul M.A.Linebarger.,Review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By Ssu-Yu Teng,John K.Fairbank,with E-Tu Zen Sun,Chaoying FANG,and others.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17,No.4(Nov.,1955),pp.676—683.

[35]George E.Taylor.,Reivew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by Ssu-yu Teng;John K.Fairbank;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01(Sep.,1955),p.255.

[36]Teng Ssu-yu,“Review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Far Eastern Quarterly,Vol.9,No.3(May 1950),pp.352—353.

[37]Richard L.Walker.Review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1840—1928.by Li Chien-nung;Ssu-yu Teng;Jeremy Ingall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2,No.3(Apr.,1957),p.630.

[38]David Pong.,Review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1840—1928.by Li Chien-nung;Ssu-yu Teng;Jeremy Ingalls.;China and the West by W.Franke;R.A.Wilson.Modern Asian Studies,Vol.2,No.3(1968),p.282.

[39]C.Martin Wilbur.,Reveiw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1840—1928.by Li Chien-nung;Ssu-yu Teng;Jeremy Ingalls.Pacific Af fairs,Vol.30,No.2(Jun.,1957),p.179.

[40]S.Y.Teng.trans.,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Leiden:E.J.Brill,1968,xxxii.

[41]Albert E.Dien.,Review Family Instructions for the Yen Clan:Yen-shih chiahsun;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by Teng Ssu-yu.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3,No.1(Jan-Mar.,1973),p.84.

[42]Harold J.Noble.Review Chang Hsi and the Treaty of Nanking,1842 by Ssu-Yu Teng.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14,No.2(Jun.,1945),pp.223—224.

[43]J.K.Fairbank.,Obituary:S.Y.Teng(1906—1988).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7,No.3(Aug.,1988),p.723.

[44]韦慕庭曾对顾立雅这样评价道,“他(指顾立雅)是一个脾气古怪但有学问之人”;“我认为芝加哥大学的一切都好,除了我不想在他手下工作之外”。Wilbur,China in My Life,pp.30、78.

[45]H.G.Creel;Teng Ssu-yu.,Newspaper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Preface.

[46]J.K.Fairbank.,Obituary:S.Y.Teng(1906—1988).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7,No.3(Aug.,1988),p.724.

[47]例如,1948年,亚洲研究学会成立时,邓嗣禹是当选为理事的唯一一位亚洲学者;1955年,哈佛大学成立东亚研究中心时,邓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这主要得益于邓嗣禹的学术和他的合作精神,正是这些赢得亚洲研究领域其他学者的尊重。

[48]王伊同:《邓嗣禹先生学述》,载《燕京学报》新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49]Ssu-yu Teng.Review 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206 B.C-.A.D.25.by C.Martin Wilbur.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2,No.4,(Aug.,1943),pp.408—410.

[50]S.Y.Teng.Review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1912—1928:An Institutional Study by Franklin W.Houn.Far Eastern Survey,Vol.27,No.3(Mar.,1958),p.45.

[51]S.Y.Teng.Review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by Immanuel C.Y.Hsu.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0,No.1(Nov.,1960),pp.97—98.(www.daowen.com)

[52]曾在芝加哥大学求学并执教的钱存训回忆说:“当时,中文课程分为三级:初级语文课由顾立雅教授主讲,采用他主编的课本《孝经》和《论语》启蒙;中级由柯睿格教授讲授‘古籍导读’和‘中古史’;现代及其他部分由邓嗣禹教授担任。”参见钱存训著:《留美杂忆——六十年来美国生活的回顾》,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74页。

[53]S.Y.Teng.Review 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960—1067,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by E.A.Krack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73,No.4(Oct-.Dec.,1953),pp.209—210.

[54]曾任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黄培,在《追思邓嗣禹教授》一文中提到,1959年毕业台大史学研究所后,在吴相湘等老师的推荐下,前往印第安纳大学史学系跟随邓嗣禹继续研究历史。参见黄培:《追思邓嗣禹教授》,台湾《传记文学》第53卷第1期。

[55]S.Y.Teng.Review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by Wu Hsiang-Hsia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4,No.3(May,1975),pp.828—829.

[56]Teng Ssu-yu,“Review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Far Eastern Quarterly,Vol.9,No.3(May 1950),pp.352—353.

[57]有关美国学者对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认识和评价,可参看吴原元:《略述美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载《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

[58]S.Y.Teng.Review The Nien Army.The Moslem's Revolutions.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by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4,No.1(Nov.,1954),pp.106—108.

[59]Ssu-yu Teng.Review A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of the T'ai-p'ing T'ien-kuo.by Hua Kang,A Collection of Essays Denouncing certain Taiping Stories or Books as Unreliable.by Lo Erh-kang,A Draft Histor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by Lo Erh-Kang,A Historical Novel about the Taiping Occupation of Chiang-nan.by P'eng Hsiehch'en,Historical Sources about the T'ai-p'ing T'ien-kuo.by T'ien Yu-ch'ing,T'ai-p'ing t'ien-kuo tzu-liao tsungk'an.by Hsiang Ta.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2,No.3(May,1953),p.318.

[60]S.Y.Teng.Review The Nien Army.The Moslem's Revolutions.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by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4,No.1(Nov.,1954),pp.106—108.

[61]Ibid.,p.108.

[62]Ssu-yu Teng.Review A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of the T'ai-p'ing T'ien-kuo.by Hua Kang,A Collection of Essays Denouncing certain Taiping Stories or Books as Unreliable.by Lo Erh-kang,A Draft Histor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by Lo Erh-Kang,A Historical Novel about the Taiping Occupation of Chiang-nan.by P'eng Hsieh-ch'en,Historical Sources about the T'ai-p'ing T'ien-kuo.by T'ien Yu-ch'ing,T'ai-p'ing t'ien-kuo tzu-liao tsung-k'an.by Hsiang Ta.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2,No.3(May,1953),p.322.

[63]Ssu-yu Teng.Review A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of the T'ai-p'ing T'ien-kuo.by Hua Kang,A Collection of Essays Denouncing certain Taiping Stories or Books as Unreliable.by Lo Erh-kang,A Draft Histor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by Lo Erh-Kang,A Historical Novel about the Taiping Occupation of Chiang-nan.by P'eng Hsieh-ch'en,Historical Sources about the T'ai-p'ing T'ien-kuo.by T'ien Yu-ch'ing,T'ai-p'ing t'ien-kuo tzu-liao tsung-k'an.by Hsiang Ta.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2,No.3(May,1953),p.322.

[64]S.Y.Teng.Review A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in Chinese).by Hou Wai-lu.Pacific Af fairs,Vol.23,No.3(Sep.,1950),pp.329—330.

[65]S.Y.Teng.Review Strangers at the Gate: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1839—1861.by Frederick Wakem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83,No.4(Dec.,1968),pp.658—660.

[66]S.Y.Teng.Review Chinese Communis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by Albert Feuerwerker;S.Che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1,No.3(May.,1962),pp.378—379.

[67]S.Y.Teng.Review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y Harold Z.Schif fri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90,No.4(Oct-.Dec.,1970),pp.624—625.

[68]S.Y.Teng.Review Yuan Shih-k'ai(1859—1916)by Jerome Ch'en.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4,No.2(Sep.1963),pp.203—205.

[69]S.Y.Teng.Review The Nien Rebellion.by Siang-Tseh Chiang.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4,No.3(May,1955),pp.412—413.

[70]S.Y.Teng.Review The Taiping Rebellion.Volumes II and III:Documents and Comments.by Franz Michael;Chung-li Chang.Pacific Af fairs,Vol.45,No.1(Spring,1972),pp.100—101.

[71]S.Y.Teng.Review The Taiping Ideology:Its Source,Interpretations and Influences.By Vincent Y.C.Shih.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7,No.4(Aug.,1968),p.876.

[72]S.Y.Teng.Review China:Confucian and Communist by Helmut G.Callisu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5,No.2(Jan.,1960),pp.384—385.

[73]S.Y.Teng.Review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Ch'ing Period by Liang Ch'i-ch'ao;Immanuel C.Y.Hsu.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32,No.1(Mar.,1960),p.60.

[74]S.Y.Teng.Review Confucianism in Action by David S.Nivison;Arthur F.Wright.Far Eastern Survey,Vol.29,No.2(Feb.,1960),p.30.

[75]S.Y.Teng.Review Yuan Shih-k'ai(1859—1916)by Jerome Ch'en.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4,No.2(Sep.,1963),pp.203—205.

[76]S.Y.Teng.Review The Taiping Ideology:Its Source,Interpretations and Influences.By Vincent Y.C.Shih.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7,No.4(Aug.,1968),p.876.

[77]S.Y.Teng.Review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Ch'ing Period by Liang Ch'i-ch'ao;Immanuel C.Y.Hsu.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32,No.1(Mar.,1960),p.60.

[78]S.Y.Teng.Review The Taiping Ideology:Its Source,Interpretations and Influences.By Vincent Y.C.Shih.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84,No.4(Dec.,1969),pp.648—650.

[79]S.Y.Teng.Review Backward toward Revolution: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by Edward Friedman.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421(Sep.,1975),pp.159—160.

[80]1蒲氏耳在美国相当于42升,换算为重量即相当于0.017 2吨。

[81]S.Y.Teng.Review A Dictionary of Of 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by Charles O.Hucker.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91,No.2(Apr.,1986),pp.445—446.

[82]Ssu-yu Teng.Review 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206 B.C-.A.D.25.by C.Martin Wilbur.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2,No.4,(Aug.,1943),pp.408—410.

[83]邓嗣禹对此书高度评价,“列文森深谙社会学、汉学、艺术,哲学,它从社会学的观点探讨了近代中国人的儒学、艺术,西方影响以及中华文明的延续。其高度解释性的写作,只有同样合格的读者才能理解他或跟随他的思想旅行。他提出的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和思想”。列文森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可谓风行一时,其著述受到美国汉学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柯文(Paul A.Cohen)曾这样评价道,“列文森在探讨近代化与文化演变问题上,锲而不舍,富有想象,在美国战后数十年研究中国的史家中堪称首屈一指,在许多读者心中他的著作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天研究中国的一代年轻史家对列文森已不大注意,可是在50、60年代,他却具有巨大魅力——是一位令人不得不正视的人物。”参见[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8页。

[84]S.Y.Teng.Review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The Problem of Intellectual Continuity by Joseph R.Levenson.Far Eastern Survey,Vol.28,No.12(Dec.1959),pp.189—190.

[85]S.Y.Teng.Review Civil Service in Early Sung China,960—1067,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Sponsorship to Foster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y by E.A.Krack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73,No.4(Oct-.Dec.,1953),pp.209—210.

[86]这点可从邓嗣禹在抵美前即在燕京大学期间所发表的论著看出:《周公史说演变考》(《女师大学术季刊》第2卷第2期,1931年)、《太平广记篇目及引得》(北平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1934年)、《唐代矿物产地表》(《禹贡》第1卷第11期,1934年8月)、《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1期,1934年9月)、《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北平,1935年)、《跋学海君道部》(《图书季刊》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行省的意义与演变》(《禹贡》第3卷第10期,1935年7月)、《城隍考》(《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1935年9月)、《中国考试制度史》(南京考试院,1936年)、《河间献王生卒年代考及其与中国文化之关系》(《新民月刊》第2卷第2期,1936年4月)、《明大诰与明初之政治社会》(《燕京学报》第20期,1936年12月)。

[87]具体可参见侯且岸:《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88]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汉学研究分为两大阵营,一派以哈佛燕京学社的学者为主,他们重视汉语学习和传统中国文化研究;另一派则是美国本土派,主要是由传教士主导,他们重视研究近现代中国。具体可参见[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89][加]保罗·埃文斯著,陈同等译:《费正清看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90][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序言。

[91]Edwin O.Reischauerl;John K.Fairbank,“Understanding the Far East Through Area Study”,Far Eastern Survey,Vol.17,No.10,(May,1948),p.122.

[92]有关美国中国研究领域的社会科学化之起源、发展及原因和美国汉学界对此的有关讨论,可参见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之第五章第一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93]萧公权:《问学谏往录》,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211页。

[94][美]费正清,陆惠勤等译:《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95]Teng Ssu-yu,“Review Chines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st Hundred years”,Far Eastern Quarterly,Vol.9,No.3(May 1950),pp.352—353.

[96]有关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儒家思想研究,可参见吴原元:《略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儒家思想研究》,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97]S.Y.Teng.Review Confucianism in Action by David S.Nivison;Arthur F.Wright.Far Eastern Survey,Vol.29,No.2(Feb.,1960),p.30.

[98]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叙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99]邓嗣禹、周一良、王钟翰:《邓之诚先生评传》,载邓珂编:《邓之诚学术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100]陈敏贤:《洪业传》,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94—195页。

[101]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和《行省的意义与演变》等著述中已熟练运用这种史学研究程序。

[102]S.Y.Teng.The Taiping Rebellion and The Western Powers,A Comprehensive Surv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viii.

[103]有关美国中国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大跃进式发展,可参见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上海辞书出版2008年版。

[104]1962年,福特基金会向印第安纳大学提供了总金额高达2.3亿美元的资助款,用于资助该校在未来十年的汉语、日语、韩语课程的开设与建设发展。具体可参见Thomas D.Clark,Indiana University:Midwestern Pioneer,Vol.III,Years of Fulfillmen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580。

[105]李学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文藏书的发现——兼述邓嗣禹和柳无忌教授的贡献》,《传记文学》第103卷第3期,2013年9月。

[106]Thomas D.Clark,Indiana University:Midwestern Pioneer,Vol.III,Years of Fulfillmen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p.111.

[107]Liu Wuji,“On Building a Chinese Library Collection in an American University:A Tribute to Professor Deng Siyu,”Chinese American Forum 4,No.4(April.1989),pp.7—9.

[108]黄培:《旅美学人邓嗣禹在学术上的贡献》,载《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6期,1988年9月。

[109][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陆惠勤等译,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99、147页。

[110]J.K.Fairbank.,Obituary:S.Y.Teng(1906—88).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7,No.3(Aug.,1988),p.724.

[111]周明之:《萧公权与美国汉学》,载李又宁主编:《华美族研究集刊》(创刊号),天外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