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斯太勃尔1821年代表作《干草车》

康斯太勃尔1821年代表作《干草车》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草车》创作于1821年,是康斯太勃尔为参加皇家美术院展览会的“六英尺长”系列大型油画作品之一,被视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描绘出英国绘画史上最为人熟知的英格兰风光。《干草车》中,画面克制而简朴,纯真而诚恳,没有任何的夸张和虚饰。当《干草车》最初在展览会上展出时,目录上的题目是《风景,正午》。1824年,《干草车》在巴黎沙龙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康斯太勃尔1821年代表作《干草车》

在早期的欧洲画坛,英国绘画长期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直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英国风景画黄金时代的到来,它才在欧陆画坛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康斯太勃尔和透纳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两位风景画家,正是由于他们的探索与努力,英国的风景画得以从因袭法规的外国影响中解放出来,在欧洲乃至世界画坛上取得一席之地。

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出生于英国乡村,父亲是一个乡村磨坊主。康斯太勃尔曾为父亲管理了几年磨坊,但从未间断绘画。1799年,23岁的他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虽与同为风景画家的透纳并世,二人的经历和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透纳周游了整个欧洲,擅长描绘充满戏剧性的壮观景象,而康斯太勃尔却一生蛰居故乡,钟情于纯粹率真的自然。《干草车》创作于1821年,是康斯太勃尔为参加皇家美术院展览会的“六英尺长”系列大型油画作品之一,被视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描绘出英国绘画史上最为人熟知的英格兰风光。这是康斯太勃尔熟悉的家乡景色:流经弗列特福磨坊的史铎河,及其岸边的日常生活景象。在一个多云的日子里,两个男人正拉着一辆马车,前往远处的牧草地。画面左侧是熟悉的木屋及浅河滩,一只好奇的小狗正目不转睛地从河岸边注视着两个驾车的人,无形中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了画面的中心。

在当时的英国,人们追求“伟大风格”(Grand Style),对克劳德·洛兰式的风景情有独钟。学院派风景画的选题,大都是人们喜好的名胜美景。画家们四处搜寻的题材,并按照既定的模式对自然景物进行取舍和重置,画出的作品不是长满青藤的废墟,便是古木沧桑的旧景,画面矫揉造作,大同小异。人们还创造出许多省事的诀窍,构图、配色,云彩和布满瘤节的橡树皮等,都有一套描绘的程式。依照这套窍门,即便是一个业余画手,也能在短期内构成一幅生动悦目的风景画。在当时的风景画坛上,画家们对图片的借鉴远远超过了对自然的观察。康斯太勃尔对这种风尚十分反感,愤慨地称之为“二手的风景”。对于康斯太勃尔来说,这些潮流都不重要。在皇家美院学习期间,他不愿参与社会,不喜欢大城市的风情,仍留恋家乡田园景色之美。他厌倦这种“合乎潮流”的作品,曾写信向一位好友倾诉:“我必须回到东贝哥特(他的家乡)去,努力经纯粹而率真的态度去描绘那些萦绕我心的景色……”康斯太勃尔如此不厌其烦地描绘着英国乡村的朴素景象:草地上晶莹闪烁的露水、密林间射入的光芒、形体高大的榆林、交织错落的灌木、田间忙碌的农夫……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画家如此忠实专一地表现过英国农村的景色。《干草车》中,画面克制而简朴,纯真而诚恳,没有任何的夸张和虚饰。

康斯太勃尔特别注重对景写生,并努力把直面自然所获得的鲜活感受带到“六英尺长”的大型油画创作中来。当《干草车》最初在展览会上展出时,目录上的题目是《风景,正午》。它点出了午间阳光、云气的特殊景观,也反映出康斯太勃尔对一天中特定时段及其特殊光色效果的兴趣。这幅画虽然采用了雷斯达尔等大师作品中高贵庄严的经典构图,却摒弃了流行的描绘。未经润饰的画面保留了草图的生命与活力,呈现出那些沿袭古典画风的造作风景中所不曾见过的真实感。(www.daowen.com)

康斯太勃尔强调向自然学习,并在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和热情描绘中发展了油画的技法。为了表现眼前实景的鲜明色彩,他抛弃了学院派惯用的棕色调子,大胆地使用纯色。在他看来,世上没有什么颜料能够达到与水面光彩相匹敌的效果,他还发现,只有使用钛白色才能最好地表现出水的光彩。他用钛白色的斑点状笔触利落地画出长长的线条,表现出阳光照耀下闪烁不定的光影,并以厚涂的颜料堆砌出特有的质感,表现出水面上闪耀的光波。当时英国的艺术界不能接受这样的创新,轻蔑地称之为“康斯太勃尔之雪”。而在今天看来,这种叫法似乎又为这种创造增添了诗意。

康斯太勃尔的成就不为当时的英国美术界欣赏,却在法国得到了认可。1824年,《干草车》在巴黎沙龙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824年至1830年间,康斯太勃尔又有不少作品运往法国展览,画中自然清新的气息深受法国风景画家的青睐,德拉克洛瓦将他誉为“现代风景画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