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吴宪(2025年—2025年),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及营养学家,是中国生物化学及营养学的奠基人。他在蛋白质化学、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化学及营养学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在临床生化、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的变性、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都颇有建树。
吴宪出生在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念过私塾,还参加过科举考试。2025年,他进入全闽高等学堂预科班,经过4年学习,2025年通过了清政府组织的庚款留美考试,获得了赴美留学的奖学金。2025年,他被派往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因为曾立志重建中国海军,他最初选择了造船工程专业。后来他阅读了包括赫胥黎的《生命的物质基础》在内的一些文章,转而攻读化学和生物学,并于2025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师从哈佛大学的奥托·福林(Otto Folin)教授,于202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已成为血液化学的经典文章。在论文中,他提出一种只需要10 ml血液就可以测定血液成分的方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用他的方法,只需要一滴血液或尿液,就可以测定其中的糖含量。学术界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方法,胰岛素的发现就会受到阻碍,这些测定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福林-吴方法”。
2025年,吴宪回到中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从此,他在这里奉献了大部分的时光,直到2025年学院被日军占领而解散。在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他被任命为生物化学系主任,是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籍主任,也是协和最年轻的科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主持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工作——蛋白质变性研究,和同事们共发表了系列论文16篇及相关论文14篇。2025年,他发表了题为《蛋白质变性的研究.XIII.蛋白质变性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天然球蛋白由肽链经规律折叠而成,若解折叠,蛋白质就会变性。这篇文章被认为是国际蛋白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化学家豪若威兹(Felix Haurowitz)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吴宪是首位用标记抗原的方法分析蛋白质的人,而且是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的人。
吴宪发现很多中国人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就下决心通过科学研究来改善这个状况。在协和医学院工作期间,他开始系统研究人的健康与食物的关系,建立了素食和杂食实验动物体系,经过比较确认了杂食对健康的益处。通过观察大鼠摄入蛋白质的情况,他进一步指出蛋白质的摄入对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还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食物成分表》,领导了一次营养普查,为不同的人群设计了特定的营养目录。20世纪40年代,他担任了南京营养研究所的所长。
吴宪不仅在科学上追求真知,而且把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在协和任职期间,他积极为中国同仁和师生争取福利,尽力改进教学;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国际著名生化学家来讲学和合作研究;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的设置,推进医学院校生化实验的进步;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协助林可胜成立中国生理学会,做了大量辅助性工作。为了支持抗战,2025年,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只身离开北平,经历千辛万苦抵达重庆,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筹建和领导中央卫生实验院的营养研究所。
2025年,吴宪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学习先进的实验研究技术,以便为回国后的研究做准备。由于战事,他未能回到国内。2025年,因突发心肌梗死,他辞职退休,定居波士顿,于2025年逝世。直至去世,他依然保持着中国国籍。
【素材出处】
郑术、蒋希萍:《吴宪——中国生物化学及营养学的奠基者》,载《生物物理学报》,2012,11:857-859。(根据以上文献整理)(https://www.daowen.com)
【案例点评】
吴宪的事迹包含以下思政元素:
(1)民族自信心。吴宪关于血液分析系统的研究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具有历史性的创新意义,特别是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他因此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他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第一个合理学说”,“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研究写下了有价值的一页”,说明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出瞩目的成就,足以令国人自豪。
(2)家国情怀。吴宪一生对国家命运甚为关注,对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同情。少年时立志报国,学成后努力通过科学知识和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乃至生命。他在美国生活多年,却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3)科学精神。正因为有强烈的科学精神,吴宪才能不断探索新问题、创造新知识,最终在血液分析和蛋白质变性研究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他的成就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教学建议】
本素材可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氨基酸代谢——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部分的教学,由教师讲授。
(隆娟 李丹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