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角色:社会期望与地位冲突

大学教师角色:社会期望与地位冲突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总对大学教师有一种高角色期待的思维定式,即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同时,他们还处于一个民族精神领袖的地位,引领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从社会作用来看,大学教师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应受到尊重的职业。不仅如此,教师的住房和工作条件也极其糟糕,尤其是年轻教师。

大学教师角色:社会期望与地位冲突

长期以来,人们总对大学教师有一种高角色期待的思维定式,即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同时,他们还处于一个民族精神领袖的地位,引领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快速转型社会中的人们似乎对大学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以至于无论学校和教师怎么做,总是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工商业界抱怨学校过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而没有给予他们什么支援;地方政府认为学校所贡献出的与它所拥有的自由和丰富资源不符;社会大众指责学校太不关注他们的期待。从社会作用来看,大学教师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应受到尊重的职业。教师在其任职时都是怀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这也形成了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但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仅从经济收入这个维度来看,大学教师属于高投入、低收入的职业,甚至出现了教授的月收入不及学生当家教月收入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的心理不平衡。访谈中有教师抱怨,“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随社会进步而得到提高,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在工作10年后,各种疾病都会光顾他们,这让人很担忧”。

1.大学教师人力资本投入高

一份职业收入高低要看该职业人力资本投入情况,“投入高,回报高”是经济学理论宣扬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人们普遍的心态反映。大学教师是一种高投入职业。要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一般需要具有博士学历或取得博士后资格,当然在大学中还有许多本科甚至专科学历的教师,那都是20世纪大学教师紧缺留下的后遗症,但是随着高校教学评估标准提升,许多高校要求低学历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历,现在大部分大学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都超过50%。在湖北省举行的2007年大学教师专场招聘会上,各普通本科大学对其拟招聘教师的资格要求是“博士”或“40岁以下的副教授”,有些声誉比较好的独立学院对其拟招聘的部分专任教师也要求具有博士学历。以一个新进大学的博士为例,分析其从硕士学习阶段起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而言,其投资成本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直接成本,二是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期间,个人或家庭所支付的学杂费、生活费、书籍文具费、来往交通费等。在我国,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费一般在10000元左右,三年的硕士学习共计30000元;整个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各地差距较大,但基本在30000~50000元。从硕士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交纳学费60000~80000元。而对于其他如杂费、生活费、书籍文具费和来往交通费等,按每年平均8000元计算,从硕士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7年,共计56000元。所以,博士学历的大学教师的直接投资成本一共为116000~136000元。

教师职业的间接成本主要是指机会成本,是人们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放弃的从事其他职业所能带来的收入。要成为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学历,也就是要接受很长时间的教育,这就导致其有效工作时间缩短。一名博士教师就意味着他一般接受了23年的教育,有些专业的教育时间更长。当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至少已经30岁了(7周岁上学),工作30年后,他就要退休了(60周岁退休)。而假设其他劳动者本科毕业就开始上班,那他只需要接受16年的教育,从而可以工作37年。这样,博士毕业的大学教师就要计算7年的机会成本。假设7年前就业的本科生工资水平为每年2万元,那么大学教师的机会成本就为14万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位博士教师的人力资本投资总额为26万元左右。根据有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其他职业相比,显然大学教师是一项高投入职业(见表3-3)。

表3-3 几种代表性职业及其所需的人力资本投资

资料来源:吴蔚,张韦韦:《大学教师收入调查》,载《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9期,第42页。

2.大学教师收入满意度低(www.daowen.com)

2005年9月13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打破了大学教师平静的生活。新华社消息说“大学教师的工资已不动声色地在20年里涨了18倍,他们已经被税务系统界定为高收入人群,和大款、大腕等并列”。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位2001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在网上披露了自己一个月1073.33元人民币工资单。一般来说,专职教授的薪酬在社会上居于中上游水平。很少有从事学术职业的人是为了发大财,但多数人还是希望其收入达到一个适当的中等水平。我国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及改革基本思路”课题组对全国99所大学教职工收入情况进行了系统的问卷调查。从总体情况看,对收入表示基本满意、满意或很满意的教职工占30.8%,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约占67.7%。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人只有0.5%,表示很不满意的有20%[9]。可见,尽管近几年我国大学教职工工资收入普遍有较大提高,但是教职工总体上仍然不太满意,收入水平与教职工的期望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不仅如此,教师的住房和工作条件也极其糟糕,尤其是年轻教师。一位大学教师妻子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证实了这一观点[10]

我是一个大学教师的妻子,丈夫任教6年了,他也是博士毕业。专业是哲学。我想说的是——我讲的确实是真话。我和丈夫感情很好,大学开始恋爱,尽管现在他的收入还是如此,我从来没有真正怨怪过他,我今天说出他的收入情况,并不是特意“自报家丑”(一般男人都很要面子,宁肯说多),只不过是说出事实而已。我尊重他的选择,这样的收入错不在他,其实也没有什么羞耻的。

工资情况:

我丈夫大学任教的第一年,即2000年,工资大概是800~1000元吧(工资不含课时费,课时费另算,大概30~50元/每课时,不过税是在工资里扣),另外一周有8节课,课时费加奖金大概接近1000元。不过寒暑假的3个月没有课时费,有点奖金,是以暑假旅游的形式体现。另外,国家重大节日有点过节费,开始好像是100元。两年后,评为讲师工资增加500元,同时全国公务员接连两三年加工资,每次加100多元,到现在在大学任教6年(总工龄15年从大学毕业算起,含硕士和博士学习时间)了,工资扣除社保、公积金、工资税、每月水电费在2500元左右,另外课时费仍旧是大概30~50元/每课时,每月大约1000元。

住房情况:

2000年开始就没有福利房了,学校勉强过得去的房子都房改结束了,我丈夫2000年分得一间带厕所的单间,面积合计约12平方米,房间可以放下一张双人床(不能放床头柜,没地方),一张普通书桌(约70~80元的那种),一张椅子,一个两门的衣柜,一个简易书架。厕所可以放下一个桶和一个盆子,窗外200米外是一条繁忙的铁路。租金多少已经记不准了。因为有老婆孩子,经院领导关心和同事诸多建议,2002年经过多次申请(甚至是过分地闹了一下),房管处将住房调整为一间一楼的一室一厅带极小的厕所和厨房(厕所没有门),面积大约30~40平方米。虽然厕所(宽1米,长2米)与厨房(宽2米,长3米)太小、破烂不堪,但是租金便宜,只要100多元(但是据说政府规定没有享受福利分房应该发的住房补贴,学校没有发放,有传言说:学校可能不发,补低租金;或者发补贴,提高租金,总之等于补贴没有)。住房公积金很少,6年了,共计2万不到。

有一项对大学青年教师的调研也发现,对现在的经济收入,1.6%的人“很满意”,26.4%的人“较满意”,55.3%的人“不满意”,7.3%的人“无所谓”,9.4%的人“极不满意”。对于现有住房状况,2.6%的人“很满意”,27.8%的人“较满意”,44%的人“无所谓”,5.9%的人“不满意”,19.7%的人“极不满意”[11]。也许这种不满意是大学教师在将自己的收入与其他行业人员进行比较时(他们一般是与以前的大学同学比较),认为“主要是不能和以前的同学比,他们在公司上班的,早就有车有房,还没有我这么累,不如早些去工作,现在就已经进入稳定的收获期了”。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大学教师的收入显然是有优势的,但与大学同学比,一方面,大学教师因为后来继续为获得学位而投资,而大学同学已经在职业阶梯上往上走,又年复一年地进行了经济积累。另一方面,之所以成为大学教师,就现在的教师群体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学读书时各方面比较优秀的人才,有一种收入应偏高的心理预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4年1月1日实施,至今已经23年了。23年过去了,教师的工资能与公务员平起平坐吗?教师与公务员收入差别有多少我们无从考查,但从深圳市政府招一名处长竟然引来40位教授相争[12],说明公务员的收入肯定要比教授的收入丰厚。

让教师难以接受的是国家税务总局并没有将公务员纳入高收入人群实施监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目前我国的高收入行业包括: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石油、石化、烟草航空、铁路、房地产、足球俱乐部、外企、高新技术产业等;高收入个人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建筑工程承包人、演艺界人士、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评估师、高校教师等。但是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与前面“高收入者”的经济实力相去甚远。大学教师的收入较之20年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就整体或大多数而言,还远不能与其他十一类“富人”相提并论,甚至还不及许多部门公务员的收入水平。虽然大学有年收入超过50万元甚至100万元的教授,其人数也因学校类别、知名度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上不会超过教师总人数的5%~8%,大学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教师比例都很低,通过对四所院校近三年的收入情况调查,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教师:A校约占3%,B校约占6%,C校约占2%,D校约占3%。因此,将大学教师“一揽子”装进“高收入个人”的“篮筐”是不妥当的。社会单纯依据少数教授或个别现象来评价教师收入,也是十分片面的。《中国青年报》就以《青年教师干得最多拿得最少?》为题,报道大学中那些自称“青椒”(青年教师)的大学教师们抱怨:“青椒”们在学校里“干最累的活,做最多的工作,拿最少的钱”。为了生存,只好校外兼职,讲学,办公司;校内则补课,争项目,搞创收。于是“走穴”和“学术造假”便成为近来大学中流行的词汇,也成为教育界不可不面对的尴尬,大学教师社会声望每况愈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的社会声望下降,而大学教师在教师行列中位居声望之末,“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被列为造成教师职业声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13]。教师在“君子固穷”与“体面生活”之间备受心理冲突之煎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