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教师角色意识的弱化及影响

大学教师角色意识的弱化及影响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角色意识是形成教师职业光荣感与责任感的思想基础,是支配教师产生矢志于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各种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角色意识淡漠,甚至麻木,背离角色规范,出现了角色同化、异化现象。2.教师角色认知偏差,出现角色异化现象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误识,使教师淡化了“人师”意识。社会服务观念偏差,不能顺利履行服务者角色。

大学教师角色意识的弱化及影响

教师角色意识是形成教师职业光荣感与责任感的思想基础,是支配教师产生矢志于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各种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社会转型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角色意识淡漠,甚至麻木,背离角色规范,出现了角色同化、异化现象。

1.教师缺乏个性化角色意识,出现角色同化现象

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教学总带着个人的色彩,不过这不是故意为之,因此教学不能简化为固定的形式。真正的个人色彩是当一个人透过理想专注于事实而显示出来的。由于个人独具的色彩以及当时讲解的特殊需要,使得教学没有一次是相同的。”[45]不管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还是精英教育阶段,培养高素质、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开展创新性工作的大学生都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大学生。虽然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专业调整等创新教育活动,但是,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依旧存在,教师按部就班开展教育活动,照本宣科,不愿探索与革新,害怕承担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的风险,不仅教师个人多年教育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有的教师教案十年甚至几十年不变),而且不同的教师角色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使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被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与精确化,这使得教育活动用统一标准、要求考核学生,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既成的知识,不太关注学生对同一阅读材料进行多视角的思考,不太关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工作失去灵活性、多样性。

2.教师角色认知偏差,出现角色异化现象

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误识,使教师淡化了“人师”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角色规范,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简化为传授知识的传声筒。访谈中有些老师坦言:“有些老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把个人科研放在首要位置,一上完课就匆匆忙忙赶紧走掉。搞科研可以拿项目、得经费、评职称。教学、育人的指挥棒是软的,科研的指挥棒是硬的。所以有的老师对课堂、对学生就是应付。”要育人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学生沟通、相处,而这些工作往往又得不到现实利益,因此,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向受教育者传授既定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很少考虑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的关系,甘愿充当一位“教书匠”的角色。

对师生关系的误读,使教师很难成为民主教育的对话者。大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强调教师是“先知者”,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看做学生习得知识的典范,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甚至认为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理解教师角色,把教师与学生关系变成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高居掌握知识的制高点,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不是相互探索、相互影响的合作者、对话者。“教师大声读教案,学生静静做笔记”成为今天许多大学课堂的主要场景。(www.daowen.com)

对真理的执著与利益的追逐的失衡,使教师不能成为一名虔诚的真理信仰者。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功利目标的影响,教师对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日常教育活动的神圣性理解不够、不深,反而把经济目的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比如在课题选择时,不是看它的社会和学术价值,而是过多考虑课题能否给自己带来经济价值;有些研究者拿到课题经费后,派几名研究生随便应付,不论其是否有创新价值而草草结题;学术诚信、学术腐败问题屡屡发生等。这些都说明教师在履行自身角色职责时受到名利观念的影响产生角色错位、异化。

社会服务观念偏差,不能顺利履行服务者角色。社会服务者角色是大学教师三大主要角色之一,但是对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错误认识妨碍着教师服务者角色实现。从图3-5对20所大学的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大学教师潜意识里存在着严重的“我是一方老大”的盲目自满思想,在社会服务方面,认为“只能是社会来求我,我岂能主动迈出校园,到企业的车间、农村的田头服务”。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成就的教师,怀有知识分子清高情结,在与社会结合和开展服务方面,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不能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46]

图3-5 社会服务观念障碍因素分析

资源来源:转引自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