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岩溶地下水赋存条件,建立了岩溶地下河系统水循环理论。岩溶含水介质具有多重性,地下水赋存于孔、隙、缝、管、洞中。岩溶水流具有多相性,快速流与慢速流并存,达西流与非达西流并存,液相流、气相流和固相流并存。将岩溶地下水划分为地下河管道系统、溶蚀孔洞系统和裂隙介质含水系统3种类型,掌握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系统之间的水流交换规律。
(2)掌握了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状况,得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岩溶强烈发育导致地表水快速渗漏和人类过度垦殖是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除气象因素外,特殊的岩溶发育条件是造成干旱缺水的重要原因。地表溶蚀沟槽、岩溶漏斗及洼地、竖井与地下溶洞、岩溶管道等构成地面物质与能量迅速渗透转移的复杂介质结构系统,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容易通过溶隙、落水洞等渗入地下,岩溶渗漏严重,而很薄的土壤覆盖层中水分又容易快速蒸发,造成“三天无雨便是旱,十天无雨地冒烟”的缺水现象。西南岩溶地区干旱的防治,需要从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和保护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综合抗旱能力。
(3)调查研究了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机理和分布状况。近几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年平均减少率为4%。碳酸盐岩层成土物质极少,土壤先天贫瘠,易产生水土流失,留下一片石海,产生石漠化。2025年到2025年,岩溶石漠化面积从113 509.74km2减少到92 037.33km2,年平均减少率为2%。随着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沼气的推广应用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石漠化现象已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和改善。但部分地区没有开展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石漠化治理缺乏统一规划,具有盲目性,造林成活率和土地生产效率较低。如云南省丘北县、西畴县、罗平县、泸西县,贵州省修文县、普定县、平坝县、兴仁县及镇宁布依族自治县,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天等县、南丹县等,石漠化恶化程度比较严重。
(4)调查了西南地区岩溶内涝灾害状况,得出调蓄能力差、地下岩溶通道排泄不畅是内涝灾害的主要成因。云南省岩溶区内涝灾害受灾耕地达271万亩;贵州省1950—2025年间发生岩溶内涝灾害525处,淹没土地30万亩;广西万亩以上内涝片有26片,面积178.6万亩。西南岩溶区地貌类型以峰丛(溶丘)岩溶(谷地)为主,地表漏斗、落水洞等封闭的负形态比较发育。大气降雨到地面后,经短暂地表汇流后迅速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排泄通道以岩溶管道和裂隙网络为主。暴雨期,由于地下岩溶通道排泄不畅,地下水水位上升,并通过岩溶天窗和出水洞等溢出,淹没农田、村镇和道路,产生岩溶内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成为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https://www.daowen.com)
(5)创新性提出了堵洞成库、建柜蓄水、抽水调节和束流壅水4种岩溶地下水有效开发利用模式,通过示范推广,直接服务于脱贫攻坚。岩溶丘陵洼地区,在地下河内堵洞形成地表-地下联合水库,开凿隧洞引水灌溉和发电,发展生态经济;深切割峰丛洼地区,利用高部位表层岩溶泉水,建设调蓄水柜,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岩溶峰林平原和丘陵谷地区,建设抽水型地下调节水库,发展节水生态农业;断陷盆地区,周边地下水水径流带束流壅水,水资源联合调度,盆地内发展果粮基地。
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实施岩溶地下河和大泉开发利用工程12处,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岩溶蓄水构造钻探成井300多眼。总供水量达20×104 t/d,解决了100多万人饮用水和50多万亩耕地灌溉用水问题。该成果服务于2009—2025年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抗旱找水打井突击行动,在已经查明的富水区块和地下水水径流带快速定井,勘探成井率达到85%以上。勘探成井2 348眼,成功解决了520万人饮水困难。
(6)调查与研究相结合,在岩溶地下河水循环规律和水资源形成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建立了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示踪试验站2处,表层岩溶带及水文生态效应试验站1处,地下河探测技术试验站1处,岩溶水微污染处理技术试验站1处。进行了多重介质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研发。提交成果报告130份,出版专著32部,发表论文48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