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特点及改革启示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特点及改革启示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巨玉霞,张亚群,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招生特点[J].大学教育科学,2005(3):70-74.[2]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6-38.[3]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80-84.[4]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6):24-26.[5]张亚群.从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特点及改革启示

[1]巨玉霞,张亚群,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招生特点[J].大学教育科学,2005(3):70-74.

[2]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36-38.

[3]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教育研究,2002(12):80-84.

[4]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5(6):24-26.

[5]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J].书屋,2005(1):16-20.

[6]张亚群,虞宁宁.会通中西 教泽群贤:陈垣高等教育思想特色辨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50-155.

[7]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35-142.

[8]刘清华.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42-47.

[9]高耀明.民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述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69-74.

[10]房列曙.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63-368.

[11]杨李娜.民国时期的大学招考制度及其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8-123.

[12]陈彬莉.高考制度历史演变轨迹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7-140.

[13]胡向东.民初学校校内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湖北招生考试,2008:49-53.

[14]张学强,彭慧丽.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探析——兼论对完善我国当代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9(5):210-216.

[15]虞宁宁.中国近代大学招生推荐制的特点与现实思考[J].考试研究,2011(3):34-39.

[16]虞宁宁.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中外实践与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011(8):44-48.

[17]虞宁宁.齐鲁大学“立案”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2-55.

[18]宋玉霞.民国前期教育考试变革之争——基于民国教育期刊的分析[J].中国考试,2009(4):48-52.

[19]吴江.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J].钟山风雨,2007(5):56.

[20]王英杰.浅谈美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和考试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1983(3):52-56.

[21]李宁,刘本武.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3):73-75.

[22]黄新宪.从华南女子大学到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旧中国一所著名教会女子大学的考察[J].教育科学,1990(3):60-65.

[23]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82-87.

[24]黄新宪.基督教高等教育家林景润教育观探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93-99.

[25]Scott R.,游捷,陈德琼.林景润与福建协和大学[J].教育评论,1991(3):63-65.

[26]张书丰.山东教会学校九十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79-95.

[27]平欲晓,张生.一个教会大学校长的生存状态——陈裕光治理金陵大学评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08-115.

[28]秦和平.张凌高与华西协合大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8-33.

[29]徐海宁.吴贻芳教育思想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4):92-96.

[30]陈才俊.华人掌校与教会大学的“中国化”:以陈裕光执治金陵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7):97-104.

[31]项建英.卜舫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J].高教探索,2008(2):17-21.

[32]胡艺华.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3):54-60.

[33]孙邦华.论陈垣的大学教育思想[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9-75.

[34]范荫荣.试论人民教育家吴贻芳的教育思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5-27.

[35]余骏.卜舫济与司徒雷登治校之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9-124.

[36]傅长禄.大革命时期收回教育权运动初探[J].史学集刊,1988(1):48-53.

[37]蒋纯焦.新时期教会教育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6-41.

[38]李鹏程.齐鲁大学办学模式考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4):108-111.

[39]李永春.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46-48.

[40]李勇忠,李春华.帝国主义对华的教育侵略与教会学校的二重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9-33.

[41]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1-86.

[42]龙伟.教会大学与“地方认知”:基于华西协合大学立案的分析[J].宗教学研究,2009(1):192-198.

[43]卢红飚.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J].教育评论,1998(5):55-56.

[44]鲁娜.顾颉刚与教会大学[J].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2-86.

[45]孟欢欢,王鹏.吴贻芳女子体育思想管窥[J].教育评论,2011(5):153-155.

[46]彭益军.近代西方教会与齐鲁大学[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3-65.

[47]彭益军.齐鲁大学与近代山东医学教育[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9-62,67.

[48]秦立霞.从传教为主到教育为本——试论近代教会大学角色转变的历史根源[J].江苏高教,2002(1):114-117.

[49]孙竟昊.西学·西教·近代化——对教会大学在中国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9-13,60.

[50]刘海燕.浅论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1):93-96.

[51]魏喜龙.大革命时期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J].学习论坛,1998(6):43-45.

[52]吴琼.论中国教会女子高等教育早期发展[J].教育评论,1997(6):50-52.

[53]吴洪成.中国近代教会高等教育的历史审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2(5):127-131.

[54]夏泉,徐天舒.岭南大学经费筹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6):84-88.(www.daowen.com)

[55]肖朗,项建英.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84-89.

[56]薛晓建.论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3):77-81.

[57]严蓉.外国教育资源的中国转化——教会大学嬗变的历史考察[J].理工教育研究,2003(2):35-36,57.

[58]杨大春.南京国民政府的教会学校政策述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0-96.

[59]杨家余,王红岩.吴贻芳女子高等教育思想述评: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24-27.

[60]杨天宏.二十世纪初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非基督运动的发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103-111.

[61]余齐昭,李坚.钟荣光传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56-62.

[62]余子峡.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27-29.

[63]张永广,李亚娟.对民国时期金陵女子大学“女性取向”的体育教育考察[J].妇女研究论丛,2007(5):33-38.

[64]郑生勇.教会学校对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4(3):184-187.

[65]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3.

[66]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67]余伟良.二十世纪的中国学位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68]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69]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0]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以华中大学为中心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1]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2]汪润.“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以《辅仁学志》为中心[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73]王玮.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研究(1901—193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74]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保定:河北大学,2007.

[75]肖会平.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在华活动研究——从中国共和大学中心办公室到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1922—1951)[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6]杨禾丰.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8.

[77]杨兰英.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78]赵厚勰.雅礼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1906—1951)[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9]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民国时期知名大学校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80]NORMAN C Howard a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Move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China,1859—1951[D].England,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United Kingdom).Ph.D.

[81]MARJORIE J H.American missions,Chinese realities:an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cross-cultur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 China Union Women's College/Yenching Women's College,1905—1943[D].United States-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Ph.D.

[82]DWAYNE G R College Evangelists and Foreign Missions:the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1886—1920[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Ph.D.,1988.

[83]VAN PUTTEN J D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survey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it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life[D].United States-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Ph.D.,1934.

[84]YEH,WEN-HSING.The alienated academy:higher education in Republican China(St.John's University,Shanghai University)[D].United State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h.D.,1984.

[85]薛成龙.近代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1999.

[86]彭慧丽.民国时期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1912—1949)[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87]韩斌.民国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88]汪菁.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评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9]肖娟群.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90]孙帅.中国近现代教会大学办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91]韩静.卜舫济与圣约翰大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92]黄晓红.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程及存在问题——来自华南女子学院的个案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93]胡凯基.狄考文在华活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94]张越.论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6.

[95]虞宁宁.“立案”前后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变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96]郭霞.林景润校长时期福建协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个案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97]陈小刚.司徒雷登的大学管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8]李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联合办学研究[D].昆明:西南大学,2010.

[99]赵晓兵.卜舫济办学理念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00]左松涛.基督教大学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文华、华中大学为讨论中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1]陈瑶.近代女子高等教育与女性发展——以20世纪40年代的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7.

[102]李庆华.马相伯思想述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103]张永广.沟通基督教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桥梁——华中大学教育学院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4]朱寿标.中国知名教会大学校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5]智力测验的发展[EB/OL].[2011-12-03].http://www.pep.com.cn/xgjy/xlyj/xlshuku/hs/yyxl/shuku8/201008/t20100827_814630.htm.

[106]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阐释[EB/OL].[2012-03-22].范文先生网http://www.fwsir.com/wenshi/HTML/wenshi_2008121 7203248_18195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